Samson's Blog - 分享科技生活 https://www.samsonhoi.com 分享科技生活 Fri, 23 Jun 2023 11:02:10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4.9.25 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工程總結 – 用戶篇 https://www.samsonhoi.com/1032/prompt-engineering-for-users https://www.samsonhoi.com/1032/prompt-engineering-for-users#respond Fri, 23 Jun 2023 10:58:42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1032 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使用 ChatGPT 或同類型 LLM 的時候,透過設計合適的 Prompt 去為 LLM 提供一些基礎背景情況,條件及限制、輸出的要求等等,令 LLM 更清楚"理解"我們的實際指令,這樣才能得到更優質的輸出結果。在本身上就是在"引導" LLM

The post 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工程總結 – 用戶篇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近幾個月以來,隨著 ChatGPT, Dall-E, Bing Chat, Stable Diffusion, Bard, MidJourney... 等等的 AIGC 工具不斷推出,本來兩個月前已想寫這篇文章,由於發展速度實在太快,每天都在不斷地學習,所以今天才開始陸續做一些總結。

今次先分享個人對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的理解。

Photo Credit: https://effectivesoftwaredesign.com/

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使用 ChatGPT 或同類型 LLM (大型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的時候,有些人會得到預期或更佳答案,但也有部份人會認為答案不如預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是

「沒有掌握向 LLM 發問的技巧!」

亦即如果使用一些發問技巧,學會如何與 LLM 打交道,將會從 LLM 得到預期的結果。

而這些發問技巧,就是 提示 Prompt!而如何設計合適的 Prompt?這就是 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工程

更簡單的理解是:透過設計合適的 Prompt 去為 LLM 提供一些基礎背景情況,條件及限制、輸出的要求等等,令 LLM 更清楚"理解"我們的實際指令,這樣才能得到更優質的輸出結果。

相信大家最近也會經常看到一些 Prompt 提示詞:

例如「你扮演某方面的專家,你熟悉某個領域的知識......等等」,這些在本身上就是在"引導" LLM,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這些 LLM 在訓練的時候,所使用的訓練方式、訓練的數據都不一樣,而且內容的質量高低如是。

根據 LLM 背後原理,"引導" LLM 實際上就是讓 LLM 盡可能地在生成時,將挑選接下來的字,概率分佈在相關的數據內容上,以令最終生成結果更符合預期。

那麼,如何為 ChatGPT 等 LLM 設計出合適的 Prompt?

OpenAI 官方 和 Andrew Ng(吳恩達) 也給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這是原文超鏈結:

OpenAI 《Best practices for prompt engineering with OpenAI API》

Deeplarning.ai 《ChatGPT 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

以下是一些我對以上內容的一些總結和思考,並使用官方的例子:

Prompting Principles 提示主要原則

1. 編寫清晰及特定的指引
2. 給予模型時間進行"思考"

Prompting Principles 提示技巧

1. 針對生成結果選擇最新且合適的模型

通常建議使用最新且合適的模型。

例如文本生成,截至2022年11月,在 OpenAI 上最佳選擇的是"text-davinci-003"。

但如果是代碼生成,則最佳選擇是"code-davinci-002"。

最合適的選擇是基於任務選擇用於生成的模型

2. 使用 Delimiter(分隔符)區分指令和上下文

將指令放在「內容」前面,並且使用 ###, """, ```, ''', <tag></tag>... 等等的類似的分隔符區別指令和上下文。

低效 ❌:

Summarize the text below as a bullet point list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text input here}

更佳 ✅:

Summarize the text below as a bullet point list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Text: """
{text input here}
"""

可以看到例子中的是用了一對(三個雙引號 """ )明確地指定這個部份是內容,以令 LLM 更清晰哪個部份是指令,哪個部份是內容。

3. 要更具體地、有效描述所需要的結果,例如結果的長度、格式、風格等等

低效 ❌:

Write a poem about OpenAI.

更佳 ✅:

Write a short inspiring poem about OpenAI, focusing on the recent DALL-E product launch (DALL-E is a text to image ML model) in the style of a {famous poet}

越有效、越精確的提示越好!

4. 提供一些例子明確輸出格式

低效 ❌:

Extract the entities mentioned in the text below. Extract the following 4 entity types: company names, people names, specific topics and themes.

Text: {text}

更佳 ✅:

Extract the important entities mentioned in the text below. First extract all company names, then extract all people names, then extract specific topics which fit the content and finally extract general overarching themes

Desired format:
Company names: <comma_separated_list_of_company_names>
People names: -||-
Specific topics: -||-
General themes: -||-

Text: {text}

當顯示特定的格式的要求的時候,模型的回應會更好!

5. "Few-shot" prompting

提供一個或數個「例子」供 模型參考

提供「例子」給模型參考,它將會更好地理解需要輸出內容的風格和要求

6. 指定完成任務所需的步驟

一步一步列明所需要執行的步驟

7. 混合樣本提示

即先嘗試零樣本提示(Zero-Shot),再進行少樣本提示(Few-Shots),如果兩種都不起作用,再進行微調(Fine-tune)

  • 零樣本提示(Zero-Shot)

Extract keywords from the below text.

Text: {text}

Keywords:

  • 少樣本提示(Few-Shots)

Extract keyword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texts below.

Text 1: Stripe provides APIs that web developers can use to integrate payment processing into their websites and mobile applications.
Keywords 1: Stripe, payment processing, APIs, web developers, websites, mobile applications
##
Text 2: OpenAI has trained cutting-edge language models that are very good at understanding and generating text. Our API provides access to these models and can be used to solve virtually any task that involves processing language.
Keywords 2: OpenAI, language models, text processing, API.
##
Text 3: {text}
Keywords 3:

  • 微調(Fine-tune) 

      可以參考這篇教學 

8. 減少"瑣碎"和不精確的描述

低效 ❌:

The description for this product should be fairly short, a few sentences only, and not too much more.

更佳 ✅:

Use a 3 to 5 sentence paragraph to describe this product.

提示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合理地、有效、精確描述,比起大量無意義來得更有效率。

9. 說明應該做什麼,而不只是說不要做什麼

低效 ❌:

The following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n Agent and a Customer. DO NOT ASK USERNAME OR PASSWORD. DO NOT REPEAT.

Customer: I can’t log in to my account.
Agent:

更佳 ✅:

The following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n Agent and a Customer. The agent will attempt to diagnose the problem and suggest a solution, whilst refraining from asking any questions related to PII. Instead of asking for PII, such as username or password, refer the user to the help article www.samplewebsite.com/help/faq

Customer: I can’t log in to my account.
Agent:

應該要參考思維鏈提示的技術(Chain-of-thought),提示 LLM 一系列的步驟,引導 LLM 進行推理,從而提出更佳結果。

10. 具體代碼生成 - 使用「引導詞」(leading words)引導LLM向特定方向發展

低效 ❌:

# Write a simple python function that
# 1. Ask me for a number in mile
# 2. It converts miles to kilometers

更佳 ✅:

# Write a simple python function that
# 1. Ask me for a number in mile
# 2. It converts miles to kilometers

import

例子中,加入"import"(這是Python語言中,用於引入的語句),令LLM知道應該以Python 進行編寫。(同理,加入"SELECT",可以更好地讓LLM知道,這將會開始一個SQL語句)

Iterative Prompt Development 迭代提示開發

在設計 Prompt 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並不會一次就完成整個 Prompt,

要根據結果再不斷調整 Prompt,直至達到最終結果,亦即為迭代提示開發(Iterative Prompt Development)

調整過程中會遇到不少狀況,最常見的例如有:

  1. 解決文字過長
    • 解決方法:限制 字數/句子數/字符數
  2. 回答時錯重點
    • 解決方法:要求專注在與目標受眾相關的方面
  3. 描述表格所需要的維度
    • 解決方式:要求在表格中 提煉 Extract 資訊並組織
  4. 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s)
    • 如果 Prompt 本身有部份內容是虛構的,與真實情況混合,令導致LLM產生「幻覺」,生成出一些虛構的答案。
    • 避免方法是盡量找出相關資訊,然後基於這些相對準確的資訊再問問題。

LLM 四大能力

一般而言,LLM 通常有以下四大能力:Summarizing 總結Inferring 推理Transforming 變型Expanding 擴充

  1. Summarizing 總結
    • 用字上使用 提煉 Extract 總結文章比用 Summarize 效果更佳
  2. Inferring 推理
  3. Transforming 變型
  4. Expanding 擴充

總結

LLM 並非萬能魔法盒,它並不能全自動 100% 完美產生你所需要的內容,需要一些引導技巧,它才能表現得更好。掌握 Prompting 的原則和技巧將能夠更好地與 LLM 溝通。同時,LLM 通常具有的四大使用場景:Summarizing 總結、Inferring 推理、Transforming 變型、Expanding 擴充;然而模型本身也會存在一些限制,例如:Hallucinations(幻覺)、回答時錯重點 等等的情況,這在編寫 Prompt 的過程中將會不斷迭代和調整,這個過程叫做迭代提示開發。

在 AI 賦能的大時代,學會如何寫好 Prompt,從 LLM 獲得質量更高的回答。現已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

本文寫於2023年06月23日,由於 AI 行業發展迅速,以上內容有機會有若干時間後會過時,甚至變得毫無意義。
本篇內容屬於個人總結分享,並不包含任何 AIGC 所生成的內容。

The post 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工程總結 – 用戶篇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1032/prompt-engineering-for-users/feed 0
透過機器學習處理大量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圖片-澳門 https://www.samsonhoi.com/1010/machine-learning-rapid-covid-test https://www.samsonhoi.com/1010/machine-learning-rapid-covid-test#comments Fri, 08 Jul 2022 15:23:48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1010 最近新一波疫情侵襲澳門,今波疫情相對前面幾波較為嚴峻。 澳門衛生局除了近期進行多輪全民核酸檢測外,更要求全民每 […]

The post 透過機器學習處理大量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圖片-澳門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最近新一波疫情侵襲澳門,今波疫情相對前面幾波較為嚴峻。

澳門衛生局除了近期進行多輪全民核酸檢測外,更要求全民每天/按需使用使用新冠病毒抗原檢測包進行自我檢測,完成後將結果拍照、手動勾選檢測結果、簽名並寫上當天日期上載匯報至當局頁面。

全澳人口大約接近70萬人,也就意味每天有關方面會收到最多約70萬張的檢測結果照片,如下圖所示。

如何更科學地對這麼大量的圖片數據進一步發掘、分析,提取有助防疫的資訊,輔助決策,這亦可能是一個課題。

  • 如何得知各個抗原檢測套裝品牌每天的結果誤報率?
  • 有多少市民所上載的檢測結果與選擇的結果不符合?
  • 最多市民使用的抗原檢測套裝的品牌是?
  • 下一階段應該採購哪種檢測包?

等等...

從以上新聞消息截圖得知:「局方需要市民將快測結果連同檢測盒包裝一併上傳,政府將系統及科學分析檢測效果及質量,作為未來採購檢測包的依據。」

至於當中「系統及科學分析檢測」方法實際是什麼?我們這些外人就無從得知。

不過換個角度,如果自己面對這麼大量的數據,該用什麼方法才能發掘數據中的更多價值?

第一時間想到的思路就是:透過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訓練出 A.I. 模型,對大量抗原檢測結果(圖片)進行識別、分類

實際進行流程如下:

  1. 獲得數據集(收集若干數量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結果圖片)
  2. 標註數據集(對所有圖片進行手工標註 紅線結果顯示區域)
  3. 對圖片的檔案名進行統一規範(以便後期處理)
  4. 劃分數據集(大部份用於訓練模型,另一部份用於驗證模型)
  5. 增強數據
  6. 定義數據集
  7. 訓練模型
  8. 使用模型進行預測

上圖為預測效果,不同品牌的試劑,包括有包裝盒及只有試劑盒,效果尚算不錯,但仍有誤判(右圖一),可能是參數問題,又或者是樣本量較少的關係。

上面就是初步透過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對 1,000 多張試劑盒圖片進行訓練模型,進而識別結果屬於 陰性/陽性。

這只是一個很初步,對於思法的試驗,若能得到更多數據重新再進行訓練,相信判斷精度能再加強。

除了可以識別結果 陰性/陽性外,若數據集訓練數據充足,識別不同試劑盒的品牌也不是一件難事,綜合上面所得出的資訊,應該能夠得到一些更有助於防疫的資訊,從而協助決策。

希望澳門疫情早日消退!

The post 透過機器學習處理大量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圖片-澳門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1010/machine-learning-rapid-covid-test/feed 2
澳門開放了數據,然後呢? https://www.samsonhoi.com/983/macau-open-data-2022 https://www.samsonhoi.com/983/macau-open-data-2022#respond Sun, 08 May 2022 17:16:23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983 對於澳門開放數據這個問題,數年前曾就為此撰文,《欲建智慧城市 澳門應開放數據》 但三年後的今天,仍有話要說。 […]

The post 澳門開放了數據,然後呢?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對於澳門開放數據這個問題,數年前曾就為此撰文,欲建智慧城市 澳門應開放數據

但三年後的今天,仍有話要說。

當時澳門仍未有官方正式的開放數據,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官方終於推出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數據開放平台」https://data.gov.mo (下稱數據開放平台)。

聽聞這個消息,作為本澳的資訊業界人士且一直關注這個開放數據的我,抱著相當的期望,第一時間進行試用。

經過一番操作後,發現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當時心想該平台還是初建立,再觀察一段時間吧,應該會不斷完善,經過數年後,大部份情況仍如最初。

先看看2022年的5月,數據開放平台所提供的數據集類型

數據開放平台合共向外提供之數據集總數為 584 個,由35個部門/實體 共同提供,覆蓋社會各個方面,便於檢索,在數據分類上合理。

缺少巴士及其他公共交通數據

在整個智慧城市中,交通是當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公交在交通部份更是核心,對數據開放亦如是。

先說巴士,在數據開放平台發佈這兩、三年間,巴士的開放數據至今只有

(巴士路線資料、公共巴士站總數、巴士數量、巴士司機數量、低地台巴士數量、備有輪椅停靠設備的巴士數量)

這 6 項,而其中 6 項中,有 5 項是一些數量統計且只為每季更新,實際上這批數據集的可應用程度並不高。

能較大程度利用的也只有巴士路線資料這一個,但仍遠遠不足夠。

其實,於實際應用層面,巴士數據除了基本路線資料外,巴士實時位置、到站情況、車廂擁擠程度、座位使用率、過橋時間、平均候車時間等這些數據更為有用。

這些最實用的數據卻至今仍未有提供開放。

      

另外,輕軌亦是澳門未來公共交通當中的一部份,在目前已開放的數據集中,其中並沒有任何一條相關數據集。

而公共交通部份中的其他數據集,大部份屬於一些統計數值,而且大都是每季更新。

實時或需要更新頻率較高的應用數據(如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10秒...)等數據卻不多。

沒有實用、可應用性較高的數據集,試問如何組合出有價值的應用,達至開放數據的理想效果?

API 數據接口數量少

在2022年5月,數據開放平台對外提供之數據集之方式,主要透過 API、檔案、網址三種方式 提供。

當中 API 部份僅有30個,佔數據集總數約 5%,而以檔案形式提供是當中最大一部份,有544個,佔總數約 93%,網址部份有17個,佔總數約 2.9%。

個人認為開放的數據集最終以什麼形式及更新頻率向使用者提供,這很大程度取決於該數據集的性質、對時間性的要求等多種因素,而並非要求所有數據集都一定要以 API 形式提供,但如果有,更佳。

舉例:目前在公共交通部份的API,共有 停車場資料、停車場車位資訊 兩組數據集;

其中停車場車位資料相對「動態」,本澳各個停車場出輛出入頻繁,車位數量均會不斷變化,各項數據更新頻率「高」,每10秒更新一次,設置合理。

停車場資料相對「靜態」,每個停車場的資料(例如:中文名稱、位置、出入口位置、聯絡電話、GPS座標、收費等等)各項數據更新頻率相對「低」,但更新頻率同樣地每10秒更新一次。

以 API 形式提供數據,對資訊業界、開發人員友好,可應用價值較高,但數據更新頻率的考慮上能有進一步的優化空間。

在當前總數達 584 個數據集中的,以 API 形式提供的數據集卻僅有 30 個,而公共交通僅且只有 2 個…

缺少自定義數據輸出格式

以上圖表為當前數據開放平台上所提供之數據格式及各格式之數量

各項數據集提供的數據格式不一,如能提供自定義切換數據格式。

舉例同一份數據集,預設是 .xlsx格式,如需 JSON 格式,可傳入參數隨時調整而取得相應的數據格式,

更便於資訊業界、開發者對數據集按各自喜好進行處理。但目前仍然欠缺該選項。

部份 API 調用地址欠缺規範、文檔說明不足

在概覽各項數據集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API地址命名欠缺意義、可讀性

例如:由勞工事務局所提供的「批准外地僱員聘用許可及持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藍卡)的數目及比率」API 中

有沒有發現當中的調用地址為 https://dsal.apigateway.data.gov.mo/aaaaa

其中 aaaaa, 可以看到與該項數據集無關,亦欠缺意義,嘗試調用該API,亦返回錯誤(504),無法正常使用。

API 調用地址欠缺規範、文檔說明不足

在總數據集中,有17項所提供的形式是網址。

這批數據集由氣象局提供,主要提供各項氣象數據。

在當中各個數據集的說明頁面中,亦僅只提供網址,並未有就各項輸入輸出參數的名稱、類型、長度等像其他部門所提供之數據集內容作出說明。

若使用者想使用該數據集,當中各項資料欄位只能靠猜。

個人認為,在數據開放平台,共享數據,這類型欠缺文檔說明的API接口,這明顯不合適亦不合理。

在整總數據集的收集和整理中,統一接口規範相當重要,不能只有部份有、部份卻沒有。

應宣傳及鼓勵提供、使用開放數據

數據開放平台推出後,除了官方新聞稿外,就並沒有太多主動宣傳、活動、比賽等形式,鼓勵使用,本澳的資訊業界對之了解甚少。據個人非正式統計,在三年後的今日,與部份業界朋友、開發者、科研人員溝通,知道有這個數據開放平台的比例亦只有大約50%,當中實際使用到亦不足30%,即只有一半人知道。建議官方相關部門可以多向大眾(尤其資訊業界、開發者、科研人員等)多做宣傳推廣使用,收集實際反饋,不斷優化。

另一方面,應鼓勵作為數據集的提供方(各部門/實體)提供更多具有應用價值的數據集,而非純「交功課」形式提供應用價值不大的數據集或一些統計數值。由於各部門/實體的功能性質上截然不同,如以數量來衡量該部門/實體對數據開放的積極性,這並不是最公平的選項,而是對於所提供之數據集的實用應用價值、數據格式、穩定及可用性、實際使用人數等作多方面綜合衡量因素。

宜增設應用展示及公開評論

數據開放平台,究竟數據開放的作用為何?究竟能夠用來做什麼?未必所有瀏覽這個平台的人都會知道,如果能夠增加一個應用展示專區就能夠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在這個專區內分享一些使用數據開放平台所提供的數據建立的應用程式,簡單敘述能夠讓大眾對數據開放有更清晰的理解,亦能夠進一步普及使用率。

另外可以在每個數據集來增加評論或者意見反饋功能,讓使用者提問,並將跟進回覆公開,進一步令數據開放更透明,增加使用者信心及體驗。

總結

澳門的開放數據,一直都是個人其中一個比較關注的問題,三年多前曾撰文說明其重要性及迫切性,隨後一段時間,官方推出數據開放平台,試用後,發現雖然可用,但可實際應用價值不算高,更有部份數據集屬於「搬字過紙」的統計數據/超連結,不過細想當時仍處於初期階段,就不作細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及使用,一些從初期已存在的問題,至今仍未處理或優化。例如最重要的公共交通部份,以API形式提供的接口僅有2個,對於巴士數據部份,大部份極具應用價值的數據集卻不見蹤影。另一方面,以 API 形式提供的數據集只有30個,僅佔總數據集中的5%。同時仍欠缺對數據集輸出的格式自定義設定,無法自行選擇所需輸出的格式。在實際使用部份 API 調用地址時,發現欠缺規範,API 地址竟然會出現 aaaaa, test 等無意義或用於測試用途的字眼,實屬不解。而以網址形式提供大部份的數據集,數據集中只有網址,並沒有各網址中接口內各項參數說明,文檔說明不足。同時官方推出數據開放平台後,應多作宣傳及鼓勵提供、使用開放數據,僅以新聞稿形式冷推出,更有部份資訊業界人士、開發者卻未有得悉此平台之存在。對大眾市民、一般用戶而言,數據開放的作用和實際用途,他們大部份都可能未必知道,故此亦應增加應用展示區域,讓大眾更容易清晰地理解數據開放的作用和重要性。

數據開放平台推出固然是好事,相關研發部門所付出努力值得肯定。

但從「有」到「優」這個階段,澳門的數據開放平台當前看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The post 澳門開放了數據,然後呢?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983/macau-open-data-2022/feed 0
元宇宙 Metaverse 到底是甚麼? https://www.samsonhoi.com/966/metaverse https://www.samsonhoi.com/966/metaverse#respond Fri, 26 Nov 2021 03:00:43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966 近期經常在不同場合、不同階層朋友們口中聽到「元宇宙」這個詞語。 隨著今年10月 facebook 正式宣佈將母 […]

The post 元宇宙 Metaverse 到底是甚麼?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近期經常在不同場合、不同階層朋友們口中聽到「元宇宙」這個詞語。

隨著今年10月 facebook 正式宣佈將母公司改名為 Meta ,並將公司未來五年發展主調為-元宇宙,其他科網巨頭也紛紛在這個領域佈局。

「元宇宙」這個名詞就被科技界、投資界、媒體等等炒得非常火熱,也令大眾產生了無限遐想。

那今次就來聊一聊「元宇宙」和一些我個人看法。

首先,甚麼是「元宇宙」?

甚麼是元宇宙?

甚麼是元宇宙 Metaverse?這個名詞最早是1992年出現在一本美國科幻小說「雪崩 Snow Crash」中。從字面上看,這個詞由 Meta 和 Universe 宇宙兩個字所組成,主要是基於現實世界上建立一個虛擬平行宇宙,裡面有完整社會、經濟等體系。

不過,這個元宇宙最終以甚麼形式存在?怎樣組成?

有人說像電影「Ready Player One」中所描述那般,穿了全身可穿戴設備,戴著VR眼鏡,進入一個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中扮演另一個自己,展開另一段人生,可以在裡面工作、生活、學習、娛樂。

有人說像遊戲「Minecraft」中,戴著VR眼鏡,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虛擬世界,我的世界由我主宰。

有人說像 MMORPG (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 一樣,只不是戴了副 VR眼鏡,從第一身角度進入遊戲,沉浸感更強罷了,同樣有虛擬道具、虛擬金錢...

有人說...

以上各種描述可能對,又可能不對。

可以看到每個人目前對「元宇宙」的理解、認知和定義都可能不一樣。

那我們先看看科網巨頭們是如何定義「元宇宙」?

facebook 朱克伯格:元宇宙是一個具有超強沉浸感、融合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專屬硬件設備打造的社交平台;

 

騰訊:就是我們說的全真互聯網,目前現實中所有東西都有虛擬版本,包括人物、物品、社交關係、金錢、社會...建立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數字世界(用新身份開啟全新的自由生活),但也只局限在虛擬世界之中。

 

阿里:元宇宙就是VR/AR眼鏡上的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呈現,我們熟悉的各種各樣互聯網應用,在元宇宙上都會它自己的呈現方式。例如:商家可以自行搭建3D購物空間,讓顧客可以「雲逛街」,帶來另一種購物感受。

 

Roblox:我們建立一個讓用戶們能夠盡情創作內容並在虛擬社區中交流和成長的在線游戲。

就連科網巨頭們也沒有對「元宇宙」有統一的標準定義,所以「元宇宙」最終會發展成甚麼形態,沒有人知道。

誰擁有或主導「元宇宙」規則?

進入「元宇宙」一定是要用 VR/AR 眼鏡?

「元宇宙」與現實世界分離還是虛實融合?

「元宇宙」是運行著甚麼社會制度?

...

以上統統暫時都沒有定論。

不過個人看來,「元宇宙」必然會存在以下一些特徵:

「元宇宙」共同特徵

  1. 元宇宙最終只會有一個,而且必須能夠一直存在
    • 在可見情況下「元宇宙」只會一個,而且並不會因為某個國家,某間公司破產,導致整個「元宇宙」消失,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元宇宙」就會繼續存在;
  2. 元宇宙必須是去中心化
    • 元宇宙必定也只能是去中心化,否則不能稱為宇宙。因為元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不屬於某個國家,某間公司,元宇宙應該更像一個宇宙,有統一物理規則、特性和限制,而且必須一直存在,以現今的技術角度看,要做到這種效果,元宇宙必須是去中心化結構,透過一個開源開放共同協議,讓大家遵守;就如大家每天都會使用的互聯網,背後透過遵守了 http / https 協議才得以用統一格式進行數據傳輸和交換。就目前技術而言,區塊鏈技術作為「元宇宙」的核心技術也是比較合適。
  3. 必須具有強烈的沉浸式體驗
    • 有一點共有特徵就必定是,大家口中的「元宇宙」,不論是使用 VR、AR 或是其他可穿戴設備或其他方式進入「元宇宙」一種方法,目的是為提高身在「元宇宙」的用家們帶來強烈沉浸式體驗,但不限於當前這些可穿戴設備,未來或有更好的方法。VR、AR 或是其他可穿戴設備都是一些目前可見,大家可快速理解的方法,主要是透過硬件互動,獲取現實中您身體的反饋指令,從而控制「元宇宙」中的角色,但這些可穿戴設備是不是最終進入「元宇宙」的唯一方式,卻未必。
  4. 需要龐大軟硬件設備及技術支撐
    • 「元宇宙」這個概念很大,要支撐起這個概念,構建及運作一個足夠逼真的虛擬世界,均需要龐大算力和相關基礎設施。最基本訪問「元宇宙」所需要的硬件和週邊設備,例如 VR 眼鏡及其他可穿戴設備,而「元宇宙」中所有虛擬元素都要進行3D圖形渲染、實時運算、傳輸、儲存等,半導體晶片、通訊設施基建等等這些最底層的硬件資源都是不可或缺。軟件算法更需要人工智能、3D引擎、眼球追蹤、手勢識別等技術支撐。

元宇宙與數字資產

近期在與朋友討論「元宇宙」時,同時也會冒出「NFT」、「DeFi」這些詞語。為甚麼?因為如果「元宇宙」是一個虛擬世界,也必定存在一套經濟體系。而當中「NFT」可證明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某些資產的所有權,「DeFi」是透過加密貨幣這個金融體系為用戶實現點到點交易,所有流程都是基於代碼自動執行,沒有中間角色。至於詳細甚麼是「NFT」、「DeFi」,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搜尋,介紹會更詳細。

回到與「元宇宙」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都是透過去中心化技術證明我們對數字資產的真正擁有權,並可以進行交易。

各種去中心化技術是「元宇宙」中不可或缺部份,當中包括「NFT」、「DeFi」,但大前題是「元宇宙」能夠實現。

從 facebook 到 Meta

近十年間 facebook 欠缺創新動力,除了到處收購公司(WhatsApp, Instagram, Oculus…)外,自家原來業務就沒有太大創新,其中重金收購的 Oculus 亦因市場表現不佳,市場收益被打上問號。

同最近亦因各種涉及個人私隱問題被告;Apple 在 iOS 14 更新私隱和數據使用政策導致 facebook 廣告業務效果... 以及其他一系列負面情況,facebook 整體貌似迷失了方向,在這個關鍵時刻,非常需要一個清晰新目標才能向各位投資人、股東交代和轉移大眾對公司負面形象的注意點...

所以當今年 10月 facebook 正式宣佈將母公司更名為 Meta, 未來方向定位為元宇宙公司。

這一舉動看來也是有因可尋,實在不感驚訝。

另如,就如朱克伯格在發佈會中影片所述,目前距離真正「元宇宙」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當然會有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一直都不開始,那永遠也做不到。

但是,他所畫這塊大餅,卻大到不止「千里」之遙。

圖為「元宇宙」整個概念的上下游相關產業,從基礎設施、人機接口、去中心化技術、3D引擎、人工智能、創意設計、用戶體驗、甚至到應用商店。

Matrix、腦機接口

現在談起「元宇宙」,大家腦中第一時間都會浮現戴上 VR 眼罩進入到另一個虛擬世界這個畫面。而「元宇宙」的打開方式卻有可能不止於此。目前無論是 VR 眼罩及其他可穿戴設備,都是為了用戶在「元宇宙」中有更強沉浸式體驗,讓用戶在現實世界的肉體及五官都能夠充分與虛擬世界交互。

個人猜想「元宇宙」更佳交互方式,是讓意識進入肉體,以腦機接口(簡單來說,是在人類和電腦之間建立可通訊的通道)更為合適,由電腦直接產生訊號,省略感官轉譯這個過程,直接刺激大腦產生「實境」,這同樣能達到「元宇宙」效果。這並不是天方夜譚。

Elon Musk 其中一間名為 Neuralink 的初創公司,就是透過手術機械人,向大腦植入不到頭髮十分之一大小幼細的細線,透過這條細線傳輸腦電波信息,實現大腦與外界人機交互。今年4月份也公佈了最新技術進展,成功讓猴子學會透過腦機接口連接玩電視遊戲。

大部份朋友都有看過《The Matrix》這套經典電影,人類透過線纜與連接後腦,靈魂卻進入被設計好的「真實」之中。

結論

「元宇宙」最終形態現在無從得知,就連各科技巨頭也有不同定義,到底是虛實融合、虛實隔離,抑或虛實聯動,誰也說不清。

不過「元宇宙」都具備有一些大家都公認的特徵。

另一方面,可以想像到,「元宇宙」作為極其理想化的一個數字烏托邦,有人說是下一代互聯網,有人說是人類科技一個奇異點...但個人看來,至少在未來五至十年「元宇宙」概念更多仍是被用來作為一項標的,一個被用來追棒、被用來畫大餅、吸引投資者的一項標的。

在技術上,雖然目前初步構想「元宇宙」整個所需要技術棧,都有技術方案可以實現,但是距離真正「元宇宙」級效果,還有非常非常漫長的一段路,無論在硬件設備和軟件上。

除了技術問題外,「元宇宙」更多要面對社會制度問題,就算真能夠實現,因為「元宇宙」最終只會有一個,如果最終「元宇宙」使用去中心化的模式構建,也不難預見國家與國民、國家與國家不同社會體系之下,是否能夠達至一種共同的「元宇宙」協議?別忘記,雖然「元宇宙」概念很美好,但是大家肉身還在這個現實世界,終受現實生活所約束。

真正「元宇宙」可能還很遙遠,或許不是

也許你我早已身處在一個被更高維度設計下的「元宇宙」當中...

The post 元宇宙 Metaverse 到底是甚麼?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966/metaverse/feed 0
再談澳門電子支付 2020 https://www.samsonhoi.com/950/macau-e-payment-2020 https://www.samsonhoi.com/950/macau-e-payment-2020#respond Thu, 16 Jul 2020 12:42:47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950 自從在一年多前寫過一篇關於澳門電子支付的文章《澳門電子支付現狀與未來》,文章發佈後,坊間反響熱烈,有不少本澳從 […]

The post 再談澳門電子支付 2020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自從在一年多前寫過一篇關於澳門電子支付的文章《澳門電子支付現狀與未來》,文章發佈後,坊間反響熱烈,有不少本澳從事金融、銀行業界的朋友亦有同感,透過不同方式與我相互交流討論,回想起來收獲頗豐,在此再次感謝各位。

這在短短一年內,

你會看到大家由之前的現金,轉變為以移動支付為主要的支付方式;

你會看到各個支付工具為搶攻市場份額,紛紛祭出大量紅包、隨機立減、滿指定金額立減等等的優惠補貼用戶;

你會看到大家在結賬時,會先看哪個支付工具有消費紅包或優惠而用其進行支付;

你會看到某幾間銀行為保持自家支付工具的競爭力,連周末等假期都派員在支行教新用戶開通移動支付;

......

以上種種場景,令我想起當年國內移動支付剛剛興起時熱鬧的景況。

在一年後的今天回看,電子支付在澳門的發展速度可謂相當驚人,變化頗大,迅速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而上年寫下的一些預測,大部份也基本實現或正在進行中;

回顧 2019年的澳門電子支付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2019 年 4月)寫的內容,看看到現在(2020年 7月)有多少已經實現或者變化較大的。

澳門人在澳門使用國內支付工具

未來澳門居民能夠在澳門使用這些支付工具嗎?答案是有機會,這就要看國內的監管部門會不會限寬或為境外居民制訂專門的購匯政策,或又者等待這些支付工具的供應商(阿里-螞蟻金服、騰訊-微信支付)在澳門落地。 2019-4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在澳門取得虛擬銀行牌照,並開設螞蟻銀行(澳門),亦為支付寶增加澳門地區切換和澳門幣錢包,這樣一來,澳門人終於可以在澳門使用支付寶進行日常消費,而且是使用澳門幣,同時也能夠在淘寶等國內支援支付寶的應用和電商網站上消費,並自動換算匯率以人民幣支付;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其實個人對支付寶(澳門)本是寄予厚望,主要原因是因為其在國內的豐富成熟的移動支付經驗,再加上集團擁有淘寶這種「怪獸」級的電商平台,相信如果能夠投入資源,全力搶佔澳門市場,相信成為澳門市佔率第一的移動支付工具指日可待。但是!但是!目前來說,就個人觀察,總體推進進度還是相當緩慢,首先在各種的推廣優惠力度方面不及各家銀行所推出的紅包及折扣優惠,而且早前推出的大部份優惠只適用於淘寶、天貓、以及官方指定合作物流。其次線下可用支付寶(澳門)進行支付的商鋪至今寥寥可數,導致很多情況想用卻又用不了。在推廣方面,可要再加把勁。

在另一方面,國內另一巨頭-微信支付,卻在過去一年未見有針對澳門幣的業務或者在澳門落地的公開計劃;

澳門目前主流移動支付方式

由當時的NFC非接觸式澳門通卡、VISA payWave、MasterCard PayPass、M.Wallet、銀聯閃付,再到二維碼掃碼支付的 MPay、大豐銀行豐付寶、廣發銀行移動支付、中國銀行的 BOC Pay、銀聯雲閃付、極易付等等,再到後來的工銀e支付、支付寶(澳門)加入戰場,整個澳門移動支付市場好不熱鬧。

在短短這一年之間,經過各家銀行推廣自家移動支付工具大量折扣優惠、停車自助繳費、巴士乘車碼以及疫情的洗禮,尤其是二維碼掃碼支付,澳門市民對於移動支付的接受程度相比於一年前可說是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用戶使用習慣也逐漸成熟起來。大部份人在消費時都會看看自己手上哪間銀行或金融機構有隨機立減或折扣等優惠,選擇相應工具進行支付,這對於澳門人來說,現在是再普遍不過的事。

以下是目前已開通受理本地居民移動支付工具的澳門商戶數量分佈,數據截至2020年03月31日:

經過這一年下來,在用戶使用習慣和比例上,二維碼掃碼支付無疑成為澳門目前最主流、最受歡迎的移動支付方式;

驚人增長的移動支付數據

首先來看一下澳門可受理移動支付機具的數量變化

2018年度第四季澳門可受理移動支付的終端機約有16,000部,是2018年第一季的兩倍。 2019-4

短短一年,澳門可受理移動支付機具的數量由2018年的約16,000部升至2019年的約36,000部,升幅為2.25倍;

按相關報導可知,至2020年第二季度與2017年相比之下,在2020年第二季度已達42,000部及9,000個支付二維碼,相差足足10倍有多,可見數量上升速度相當驚人,目前已經有大約八成左右的商戶安裝了機具,覆蓋率已算相當不俗,2020年當中新裝機具的商戶不乏是因為疫情下推出的電子消費券的關係,造成另一波快速增長,而其中有超過800個街市商販。

再來看看本澳移動支付的交易數據

澳門居民使用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及金額則相當於頭三季的總和,2018年度的移動支付交易金額更比2017年度上升了10.6倍。2019-4

本地移動支付交易筆數方面,2019年全年的交易筆數達1,652萬筆,相比於2018年全年的交易筆數,升幅12.3倍。2019年第一至三季度,交易筆數為806萬筆,第四季度為846萬筆,也就是說,僅2019年第四季,就已超過2019年第一至三個季度的總和,升幅相當喜人。另外,2020年第一季度交易筆數更達895萬筆,已超過2019年總交易筆數的一半。

本地移動支付交易金額方面,2019年全年的交易金額達12.3億澳門元,相比2018年全年,升幅達13.7倍。2019年第一至三季度,交易金額為5.8億澳門元,第四季度為6.5億澳門元,同樣地,僅2019年第四季,就已超過2019年第一至三個季度的總和。2020年第一季度交易金額已達到8.3億澳門元,已達2019年總交易金額的67%。

澳門的移動支付市場,無論從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來看,兩年多以來,均以倍數級升幅,數字屢創新高,說明市民都將移動支付工具作為主要的支付方法,主要有賴於業界的良性競爭及政府的大力推動,當中更不乏疫情下推出的電子消費券的刺激,令到商戶使用機具的滲透率進一步提高,以令移動支付加快普及。疫情下,2020年5月的本澳移動支付的交易筆數比疫情前上升了25%和交易金額更上升了54%。

結合線上線下推動、降低申請門檻、簡化手續

可見政府方面過去大部份工作都是鼓勵及推動商戶、居民、旅客線下電子收付,從數據上來說至今成效不俗,值得加許。但另一方面,個人認為這些工作不應僅僅限於線下實體店,而是要線上及線下互相結合,目前工作仍缺少線上推廣,我指的線上推廣是應鼓勵各家金融機構應該推廣及開放線上電子支付接口予澳門從事電子商貿、資訊科技業界、應用開發者,而且要簡化申請門檻及手續,所有商戶簽約手續均可在線上完成。2019-4

在過去一年多,毫無疑問地,線下的移動支付推動工作的進度無論從數字上和日常實際使用上都明顯感到相當大的進步,但另一方面,線上電子支付部份的推動似乎仍然未有太大的推進,也許是受到大力投入線下推廣工作和疫情的影響,人手未能配合。

由於澳門的地域範圍問題,相信線下的移動支付推廣普及工作將不久就會完成,而各家金融機構推動、開放及簡化線上電子支付接口是另一項重要工作,在疫情期間,不少商家陸續將業務進行數字化轉型,將產品及服務透過線上銷售,而當中必要的一環就是接入各銀行及電子支付工具以便用戶進行以上支付,大家遇到的問題都不外乎是接入時間長、申請門檻高、手續繁複等的問題,一年過去,至今這個情況未見有太大改善,這部份仍要再加把勁。能夠做到線下移動支付及線上電子支付無縫結合才算是真正成熟。

聚合支付、互聯互通

澳門目前商戶方面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目前商戶為了支持多種電子支付方式,在收銀台都設有多種不同的終端設備,這讓商戶感到不便,每次都要因應客戶使用的支付方式而拿起不同的終端機,而不能只使用一部終端機完成。政府方面和銀行也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也陸續開始傾向採取"聚合支付"的方式。而近來,澳門中國銀行也推出了"中銀智慧付"的服務、工銀澳門也推出了"工銀聚合支付",其實都算是同一類產品,一個二維碼或者一部終端就可以兼容支付寶、微信支付、該銀行的移動支付應用,概念很好,但目前也只能算是"小聚合"。2019-4

2020年,金管局及其他金融機構將透過制訂"聚合支付監管指引",要求所有移動支付收單機構必須參與。指引中推動所有澳門移動支付機構開放其收單機具,受理所有本地的移動支付工具;另一方面,透過聚合所有二維碼立牌,令各種澳門移動支付工具的使用者,均可透過掃描由收單機構提供,統一的"二維碼"進行支付;初步計劃於今年內,協調業界完成有關系統對接等技術工作及進行測試,並於明年首季同步推出正掃及反掃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互聯互通" 為上次文章主要論述到的其中一個較大的重點,就此,已可以看到澳門政府對於實現聚合支付、互聯互通這個概念上已經表態支持及有清晰的時間表。雖說聚合支付要到2021年,互聯互通要到2022年才實現,但總算是在本澳電子支付發展上有這個明確目標和方向一步一步地落實這個概念,對於各相關業界來說,可以提早佈局和部署。

電子消費券

因疫情關係,澳門特區政府為提振本地消費,擴大內需,在2020年2月13日宣佈向每個澳門居民發放 3,000 元澳門幣的電子消費券,此階段總數是22億澳門幣,形式是透過"澳門通"的電子儲值卡發放,限定在三個月內使用,而後期還有第二階段,再每個澳門居民發放 5,000 元澳門幣的電子消費券。此等惠民措施對澳門本地經濟是有一定幫助,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好處相信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詳述,接下來談一下另一面。

這舉促使大量商戶們安裝"澳門通"的機具,加大今次計劃的可用範圍。但是,問題就來了,澳門共有不下十種的支付工具,這次「消費補貼計劃」主要是集中在"澳門通"一間身上,間接地迅速幫助"澳門通"進一步擴大澳門的市場佔有率,基本到目前為止,澳門大小商戶基本上都接受"澳門通"卡的消費,這舉大大影響澳門電子支付的生態平衡。

根據相關報導,商戶們為加入這次「消費補貼計劃」中,紛紛在這段時間要求安裝"澳門通"機具,接下來至 5月中,已新裝機的場所超過6,000個,當中超過800個市販。

而官方對於為何使用澳門通卡作為發放途徑,解釋是由於原來澳門通卡的覆蓋面較廣,為了盡快下發電子消費券及減低市民對電子支付的學習成本,故採取此途徑。對此,第一階段要迅速實施是可以理解的,而在當時就已預見半年後將有第二階段的電子消費券,仍決定只使用澳門通作為唯一發放渠道,那就對其他擁有支付工具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有點"不公平"。

除了"澳門通"卡以外,其實可以考慮一下參考中國國內的做法,透過目前市面上現有支付工具發放電子消費券及電子紅包,作為對單一發放渠道的補充,最重要,還有多個優點:

1. 線上領取電子消費券,毋須親身領取,降低大量行政成本。目前聽到最多關於消費券的新聞,除了使用成效數字外,其他大部份都是消費卡遺失、被盜用、代領、因疫情關係身處外地而無法親身領取等等的情況,如透過線上發放的形式,這些問題將被解決或簡化,從而大大減低政府相關部門的大量行政成本。

2. 持續政策杠杆,合力推動。由澳門特區政府推出這兩輪「消費補貼計劃」中,計劃中每 1 元平均能夠拉動幾倍至十幾倍的消費,產生龐大的"杠杆效應"。目前疫情情況未見明朗,這種"政策杠杆"持續時間始終有限,如果政府能夠結合其他銀行及金融機構合力使用線上發放電子消費券,除政府投入以外,其他銀行及金融機構都可結合自己的電子紅包投入消費補貼,相信持續所產生的"合力杠杆效應"還能更大,從而做到更大程度地促消費,穩定本澳中小企的經濟和就業。

3. 精準扶持中小微企、小店。雖然推出「消費補貼計劃」能夠刺激本地消費,增加內需,但從數據可以看出,消費券主要流向生活"剛需"的類別,比如超級市場、餐飲業等。而一些不同行業的店鋪和中小微企,受惠本次「消費補貼計劃」的程度就未必太多。其實經過第一輪的「消費補貼計劃」,當局理應已掌握了實際的消費大數據,而下一階段,可透過這些大數據,針對一些行業、小店,可以結合其他銀行及金融機構合作發放定向專項的小額消費券及紅包,精準扶持中小微企及小店。

4. 促進本澳電子支付生態健康發展。目前首階段「消費券」只透過"澳門通"卡作為單一的發放渠道,除間接地迅速幫助"澳門通"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外,得到本澳市民消費大數據、交易沉澱資金所衍生的利息等等,這變相已影響本澳電子支付生態,將對其他擁有支付工具銀行和金融機構造成很大程度上的"不公平"及對單一電子支付工具的過度依賴。建議往後的「消費補貼計劃」或類似計劃能夠從多個渠道進行發放,作為對單一發放渠道的補充,平衡整個澳門的電子支付生態,相對公平競爭,有序健康發展。

提升移動支付工具的數據安全及穩定

要做到“只帶手機,不帶錢包外出〞的其中一個前題條件是移動支付工具的穩定性。相信在過去一段時間大家都會聽到某金融機構的移動支付工具無法正常運作的情況,而我自己剛好在當天也遇上了這個情況,在午餐後準備結賬時,使用某移動支付工具無法正常結賬,餐廳內其他客人也是相樣情況,本來大家都以為是自己手機的網絡信號問題,最後發現竟是該金融機構的問題。所以作為金融機構作為移動支付服務的供應商,更應準備更多技術方案以保障移動支付服務的正常運作,提升穩定性,尤其是作為本澳市佔率極高的金融機構。

數據安全方面,藉著未來的聚合支付、互聯互通的契機,業界需統一訂立及檢視用戶消費數據安全和私隱的最低標準。日常交易中會產生大量的個人消費數據屬於敏感數據,現有多個電子支付工具的安全性不一,有必要由業界統一規範及檢視在電子支付工具應用系統中各個環節中的加密傳輸、加密儲存、多重備份、訪問控制等至少需要具備的技術方案。而另一方面,這些敏感且極具價值的消費大數據如何規管,合法使用,儲存及退出機制也成另一個需要關注的課題,在此就不展開。

要市民及商戶用得安全,用得放心。提升移動支付工具的數據安全及穩定性是接下來每間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切勿到發生事故才回想起這些要早該做的事前工作。

降低商戶費率 全面普及商戶長期使用

推動電子支付,需要多方配合,除了市民要願意用,學會用;商戶也要願意安裝相應機具,學會用;銀行和金融機構方面亦要盡力配合安裝、教學、降低商戶接入的安裝費及交易手續費率,才能全面普及。如果電子支付工具在商戶覆蓋率不高,市民又會遇到雖有電子支付工具,商戶卻沒有機具收款的尷尬情況。目前澳門普遍商戶都反映雖然部份銀行和金融機構豁免了安裝費,但每筆交易的手續費相對鄰近地區來說比較高,導致商戶們初期安裝意欲不高,尤其是單筆交易金額大的商戶。最近是由於疫情關係及有消費券的推動關係,商戶們的裝機意欲才有所上升,然而交易手續費仍需要進一步的降低空間,全面普及商戶長期使用;

目前大部份年青的市民對電子支付使用上可謂駕輕就熟,甚至外出只帶手機,忘記帶錢包也不是太大問題,不過較年長的市民在學習使用上仍需要一段時間。這是相當正常的過程,不過在銀行和金融機構方面,可以對各自的電子支付工具用戶界面和使用流程上提升用戶體驗,以降低新用戶的學習成本,令市民願意用,學會用,從而進一步推動電子支付的普及。

總結

今次首先是對一年多前的看法和預判進行一個簡單的回顧,從購匯政策的調整、國內支付工具落戶澳門、支付寶澳門幣錢包已經實現,而聚合支付、互聯互通正在進行中,將計劃於2021年及2022年推出;另一方面,關於線上應用與電子支付的推動工作仍然未有明顯的變化;數據方面,澳門的移動支付市場,無論從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來看,兩年多以來,均以倍數級升幅,數字屢創新高,這對於一個小小的澳門來說,可是相當驚人和值得鼓舞。

今年疫情期間,澳門特區政府為了促經濟、保民生而推出電子消費券,可算是一枚加速電子支付發展的"催化劑",間接地對澳門整個電子支付的生態造成巨大影響。但凡事有兩面,建議需平衡整個澳門的電子支付生態,並且要思考一下往後類似補貼計劃中的電子消費券的發放模式和渠道,避免將所有"雞蛋"集中放在同一個籃子中,減少對單一金融機構的"過份依賴",未來亦應乘著推動聚合支付、互聯互通的契機,讓業界統一訂立及檢視用戶消費數據安全和私隱的最低標準,進一步提升移動支付工具的數據安全及穩定,改善用戶體驗。而政府方面亦要規管相關金融機構個人消費數據的使用準則,未來為了進一步全面普及電子支付,應積極與業界溝通,降低商戶手續費費率(包括線上電子支付和線下移動支付),從而建立健康有序,競爭相對公平的電子支付生態環境。

在2017年堪稱澳門電子支付的元年,如今已到第四個年頭。要將澳門建設為智慧城市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電子支付。過去兩年可以看到澳門特區政府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和推動,成績有目共睹,值得稱讚。不過不應滿足現狀,因為當中所存在大量問題需要解決和改善,距離一個真正成熟的電子支付社會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再次期待不久將來,澳門能夠進入一個成熟移動支付的時代。

數據參考來源

部份數據和資料來源來自澳門金融管理局、澳門經濟局

The post 再談澳門電子支付 2020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950/macau-e-payment-2020/feed 0
一文讀懂央行數字貨幣 DCEP https://www.samsonhoi.com/935/dcep https://www.samsonhoi.com/935/dcep#respond Sun, 26 Apr 2020 10:12:23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935 什麼是DCEP? DCEP,全稱是 Digital Currency / Electronic Payment […]

The post 一文讀懂央行數字貨幣 DCEP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什麼是DCEP?

DCEP,全稱是 Digital Currency / Electronic Payment,由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主導開發的一套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系統。簡稱可以理解為將人民幣現金這種法定貨幣數字化,與人民幣現鈔為 1:1 等價,在用途和功能屬性上是相同的,具有無限法償性、主權信用、雙離線支付、定向流通等特點,所以可以稱為數字化的人民幣現金。而在中國國內的法律地位,任何商戶和個人將不得拒絕接收。

大家會想起,那 DCEP 將會取代人民幣現金?並不是,它目前只是另一種貨幣形態,更大程度上,作為一種貨幣型態、支付方式上的補充,提供多一個選擇,而非全面取代人民幣現金。

在運營上,央行將採用了雙層運營體系運營 DCEP。大致上發行的流程為:央行兌換一定量的 DCEP 給各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再由這些金融機構兌換給公眾。而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影響當前銀行的存貸比率,影響當前的金融體系。

在技術層面上,DCEP "借鑒"了很多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技術,從架構上看,將以聯盟鏈的形式存在。但嚴格上來說,DCEP 與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去中心化"的本質上有著明顯差別,毫無疑問地,法定貨幣本質上是中心化,ECEP的運營上亦是中心化管理,因此DCEP 是徹徹底底的中心化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系統。

與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支付工具的區別

說起電子支付、數字貨幣,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起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而 DCEP 在本質上,與它們之間,卻是截然不同。

首先,大家從微信支付、支付寶轉賬一筆款項至另一個人的電子錢包的過程,實質上並不是轉移人民幣,而是一種記賬。比如我從微信轉賬 100 元人民幣至朋友的微信電子錢包,實際金錢仍在微信,而微信中的存在的記賬記錄就是我轉賬了 100元人民幣至朋友的微信電子錢包中,而結算時,微信是採用 商業銀行存款貨幣(M1/M2) 進行結算;而使用 DCEP 轉賬,轉移的是央行貨幣(M0) 進行結算;

所以 DCEP 在本質上是將法定貨幣進行數字化,主要是替代或補充人民幣現金(M0)的一種存在;而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系統,是一種記賬系統,用的是採用 商業銀行存款貨幣(M1/M2) 進行結算。所以 DCEP 替代或補充的是 M0,而不是 M1/M2;

DCEP 中的一個最大賣點是雙離線支付,意思就是毋須設備連接網絡,就可以完成交易。 就像收現金一樣,在網絡信號不良或完全沒有信號的情況下,兩個裝有 DCEP 電子錢包的設備就能完成支付轉賬;從技術上看,但由於賬本之間的不同步,很大機會在離線情況下,對電子錢包的運營機構和央行之間對賬出現分歧,也就是在區塊鏈中一直出現的"雙花"問題,也就是一筆錢,花了幾次,但這個問題,DCEP "借鑒"了比特幣中的UTXO 數據模型,並且採用了中心化的賬本機制,所以在技術層面上看是能夠控制的。但雙離線支付估計也只能在小金額的收付才能使用,而不是無條件地廣泛使用。而且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寶都能實現小金額離線支付,估計屆時實際使用上差別可能不會太大。

在法律和安全性上,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的地位不及 DCEP。原因很簡單,DCEP有無限法償性、主權信用的特點,而且作為法定貨幣,人民幣有存款保險。而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則沒有,假設萬一當這些金融機構破產,用戶並沒有存款保險,最多也只能參加這些金融機構的破產清算。當然,目前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是相當低,但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

眾所周知,商戶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工具進行收款結算時,都會被收取每筆交易金額約為 0.6% 的手續費。而 DCEP 作為國家級的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在本質意義上是與現金是相同的,所以屆時將估計會收取比這些金融機構遠低的手續費,甚至不收取也是有可能的。

那這樣是否會嚴重影響到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利益或存在?個人看來,並不會,而只會共存,甚至互補。原因是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電子錢包具有信貸(例如支付寶花唄、微信微粒貸等)的功能、能夠實現透支,而就目前得悉的 DCEP 的資料來看,暫時未有看到相關資料,但 DCEP 作為現金賬戶,只能辦理收付,不能借貸透支,也不能計付利息,而DCEP 並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卡就能使用,而大家熟悉的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電子錢包就必須綁定才能完整使用。實際上,雖然 DCEP 有著與法定貨幣同等的地位,任何商戶和個人將不得拒絕接收,而央行對於 DCEP 的系統設計中,可以看出是避免對目前已有金融機構的沖擊,所以即使推行性質估計較溫和。DCEP 作為數字貨幣,在貨幣中的比量估計在末來一段時間可能處於偏低位置,以目前流通中的現金佔貨幣總量的比率不足 4%,而在 DCEP 當中替代現金可說是相對有限。DCEP和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工具,各自都有優缺點和特點,相信並不能完全替代對方。

為什麼要開發 DCEP ?

現金存在匿名性、偽鈔、不使監管、管理成本高等各種特點。具體總結開發 DCEP 的客觀目的是能夠有利於中國對貨幣的大程度上的管控、追蹤現金流向、反向溯源、大大降低現金防偽、印刷、流通的一系列過程中的成本、以及更高效地實現貨幣政策調控。

用戶隱私

中國央行對於 DCEP 的系統設計上,採用的有限匿名的原則。那是什麼意思呢?還記得上面的雙層運營體系嗎?簡單地說,作為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只能得到一般使用者有限度的收付款記錄內容,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並不知道收款方及交易本身的內容,也就是說,完整的、真實的交易記錄最終只有央行才會掌握。那就意味著使用者在這些金融機構的只是 DCEP 的"代理賬號",使用者對 DCEP 的電子錢包的充值、收款入賬、存款轉回、使用扣減等這些具體情況,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並不能知道。只有央行才能知道 DCEP 所有用戶的賬戶實名資料、交易記錄。

舉個例,一筆交易的具體流程大致就是:

  1. 付款方向收款方支付100元;
  2. 付款方的電子錢包管理的運營機構從付款方的電子錢包內扣減 100 元,並且增加對央行的應付款項;
  3. 收款方的電子錢包管理的運營機構從收款方的電子錢包中增加 100 元,並且增加對央行的應收款項;
  4. 運營機構每天/規定時間內與央行進行對 DCEP 的核對清算;
  5. 央行對應調整對運營機橋的 DCEP 往來款項和 DCEP 所有人相關賬戶的記錄;

當發生 DCEP 收付款時,相關有限度的交易資料會各自發送到收付款方的電子錢包管理的運營機構,而完整的交易資料會發送到央行;

以上就是所謂的有限匿名原則,只保護一般交易的隱私,就是最終只有央行才知道所有完整的交易記錄,銀行和金融機構將只有一小部份的交易記錄;

所以說穿了,在本質上,DCEP 並不存在匿名性,所有電子錢包、個人資料、交易數據、金錢流向都在央行手上,而央行則掌握了絕對主動權。

時間表

2014年,中國成立了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小組;

2019年7月,中國央行官員相繼表示國務院已批準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組織市場機構參與系統開發和測試工作;

2019年8月,《福布斯》報導,中國建設銀行的一名前僱員表示:中國央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正式推出數字貨幣,初期將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阿里巴巴、騰訊以及銀聯七家機構發行;

2019年10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

2020年4月14日,中國央行數字貨幣 DCEP 在中國農業銀行進行內測;

由四月上旬左右開始陸續從不同途徑收到一些關於 DCEP 於銀行內部測試的截圖

  

目前首批試點據悉為深圳、雄安、成都、蘇州,而蘇州相城區所屬的區級機關、事業單位、直屬企業員的交通補貼將以這個方式發放到電子錢包中。

為數字貨幣修改法律法規

由於 DCEP 為目前的現金貨幣提供了一種新定義,無論從貨幣形態、發行方式、賬戶管理、支付及結算方式、限額控制、銀行功能、隱私保護,支付載體、支付安全管理等各方面,都有新的概念和要求,央行就有可能打破傳統上不對金融機構、財政部門以外的單位和個人開設賬戶、辦理具體業務的約束,所以在正式推出前,很大機會要先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人民幣管理條例及法規。

總結

DCEP 作為首個具有無限法償性、主權信用背書、雙離線支付、定向流通等特點,由中國央行主導的人民幣法定數字貨幣,無疑是全球數字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雖然 DCEP "借鑒"了部份區塊鏈技術作為系統底層技術支撐,但是與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的思想完全相反,變成了一個絕對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系統,所以嚴格上來說 DCEP 並不屬於區塊鏈。

DCEP 當中最重要是增強中國對貨幣的大程度上的管控、追蹤現金流向、反向溯源、大大降低現金防偽、印刷、流通的一系列過程中的成本、以及更高效地實現貨幣政策調控。而這一部份更會令用戶所有的交易數據在中國央行面前一切透明,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存在交易匿名性,甚至用戶隱私。如果可以選擇,我還是會用現金。

DCEP 在本質上與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工具有著明顯的區別,更與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並不同為一個物種。而由於 DCEP 目前可預見的規模下,並不會對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各種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工具或目前的金融體系造成沖擊,故此 DCEP 的出現未必會對用戶的日常使用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DCEP 更大程度地只是作為一種貨幣形態及支付方式的補充。

除了中國央行推出的 DCEP 外,美國 Facebook CEO - Mark Zuckerberg 早前亦推出了 Libra 2.0 白皮書,俄羅斯、瑞典、日本、韓國等等國家亦在研究中或推出了各國數字貨幣的白皮書,可見一場無硝煙的數字貨幣角力早已開始了。

The post 一文讀懂央行數字貨幣 DCEP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935/dcep/feed 0
澳門可設區塊鏈眾籌平台助青年初創融資 https://www.samsonhoi.com/923/blockchain-funding-for-macau-startup https://www.samsonhoi.com/923/blockchain-funding-for-macau-startup#respond Fri, 23 Aug 2019 04:20:00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923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是指在古代發動戰爭前首要考慮的就是糧草資源,後勤補給。 在現今創業猶如打仗,而融資,則是 […]

The post 澳門可設區塊鏈眾籌平台助青年初創融資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是指在古代發動戰爭前首要考慮的就是糧草資源,後勤補給。

在現今創業猶如打仗,而融資,則是每間初創企業首要面對的問題。對於一個初創項目來說,缺少資金,也就正如打仗沒有糧草,如何打仗呢?更不用說打勝仗了。一般而言,大部份初創企業過往尋找資金的途徑大部份都是到處向每家風投機構、投資人送商業計劃書,做路演,介紹自己的項目,萬一獲得青睞,將是初創項目成功始動的第一步,但往往事實是大多的初創企業在成功獲到第一筆融資前,早已耗盡精力,磨滅熱情,故籌措起動資金可以說是第一道難關,當中經歷的辛酸,所謂有苦自己知。

澳門初創融資現況

對於澳門的初創者而言,本澳並沒有專門針對初創的風投機構,尤其是種子輪、天使輪階段,就算寫好了商業計劃書 Business Plan - BP、組建好核心團隊以後,由於初創企業很多都並沒有營運基礎支持,較難從傳統融資渠道(比如銀行)得到支持。大部份都是透過各種創業比賽吸引投資人或主動出外到國內(北上廣深)及鄰近地區(香港)尋找風投機構投資,如果找不到,最後也只能靠"3F"- Family 家庭, Friend 朋友, Fool 傻瓜給你投資了。

澳門初創融資渠道

在澳門,一般情況下,初創企業有幾種方法可以取得資金:

1. 政府資助

在澳門,大家第一時間肯定會想到政府的各種資助及援助計劃,例如:“青年創業援助計劃”、"文化產業基金"、"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援助計劃" 等等。但當中大部份都是需要企業本身已有基礎條件和具有一定的申請門檻。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也可能只有首兩個會比較適合,但是往往一般未必會批足,加上申請繁瑣程序,而且近年項目審核嚴格,就算申請了也要等一段長時間才能得到資助,對於初創企業說,此刻一個好的想法,若短時間內不能實現,經過一段時間後,也許就被別人捷足先登或已經過時了。在對於一些創新的想法,要等待政府的各種資金支持,只能是遠水,卻而不能夠救近火。

2. 銀行貸款

要問銀行借錢做生意,首先要證明你有錢,問題來了,如果有錢,還問銀行借錢幹嘛?銀行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這也不難怪銀行,因為始終銀行開門做生意,也是要保障自身利益,批出貸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根據是企業的信用及營業基礎,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文件,例如近三年的財務報表、業務紀錄、公司資產等等的文件等決定是否借款給企業。但對大部份較起步初創而言,公司什麼也沒有,所以一般也不會找銀行貸款(除非你有相當信心,能把自己的資產物業抵押)。

3. 到外地尋找傳統風投機構

澳門缺少針對初創的風投機構,很多時為了籌集資金,都要到國內(北上廣深)、鄰近地區(香港)、外國尋找風投機構投資。這些機構會從初創企業的核心團隊、獨特性、執行能力、項目的商業模式、市場規模、競爭對手等多角度分析這家初創企業是否值得下注。

4. 3F - Family, Friend, Fool

自己積蓄當然是籌措起動資金最容易的方法,如果沒有,只能從由身邊的家人,朋友,甚至是一些對你的項目很有信心的獨立投資人,說服他們投資。由最初始的種子輪,所需要的資金較少,家人朋友都能夠幫助,但當進入下一輪融資,就很有需要找外面的投資機構支持。

股權眾籌門檻低,靈活快捷

一般而言,初創起動資金動輒數十萬至幾百萬元不等,就算"3F"也不是隨時能夠拿出來支持你的(當然你的"3F"很富有就另當別話)。而用眾籌來籌措起動資金,相對容易達成目標。眾籌並不是一個新概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個詞的意思,凝聚眾人力量,聚沙成塔。外國有一些眾籌平台,如KickStarter、Indiegogo 協助創業者籌集資金。而往往這些平台上的眾籌項目,都屬於短期性質,主要用於生產某件產品,當完成後,資助者可能將會以優惠價格得到成品,但隨後就與資助者無關。

眾籌的類型大致可分為四種:募捐、回報、股權、債權;而 KickStarter 這類的平台屬於前兩者,主要不是為了在金錢上得到回報,贊助性質為主;而後兩者則為了得到公司的股權或債權,對公司有信心,希望透過初期投資在未來得到豐厚回報而作出的。

在過去,澳門也有本地手錶初創企業透過 KickStarter 成功籌集超過三十五萬港元的起動資金。也證明了這個方法的可行性。

試想像一下,如果能夠透過眾籌平台,集腋成裘,讓大眾以一個非常低的門檻投資初創企業的部份股權或債權,而初創企業又可得到起動資金,假若初創企業項目成功,這些投資者也得到相當的回報,這個也是股權眾籌的理想情況下的構想。

簡單來說,股權眾籌與目前市面上的股票市場無異,但門檻相對低很多,而且透過網絡平台,將項目的詳細資料公開予一般投資人投資,短時間內解決資金問題。

設立本澳的初創融資眾籌平台

大量例子證明眾籌平台能夠為初創企業帶來第一筆的起動資金,驗證概念的可行性。那麼在初創融資困難的澳門,除了直接引入外地風投機構外,是否也可以考慮設立一個澳門的初創融資眾籌平台?主要用於為澳門的初創企業提供多一個籌集資金的可能性。讓本澳的初創企業把創意想法和項目都放在平台上,供本地及全球的投資者發掘優秀的項目投資。如果項目最終在澳門落地,更可以促使澳門人支持本地創業者,除了是投資者,也可以成為項目的實際客戶,參與其中。

這個初創融資眾籌平台也是作為初創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橋樑,能夠有效建立初創的生態系統。

澳門居民的投資工具少,可供選擇的傳統投資渠道大致上有:定期存款、股票、債券、房地產。初創融資眾籌平台的出現,除了外地的投資者外,也可以為澳門居民的增加多一個投資選擇。

初創融資眾籌平台的商業模式

要確保平台長期穩定運作,就一定需要可行的商業模式。

一般而言,股權眾籌平台有幾個方式收取費用:

  1. 在眾籌成功後,收取眾籌項目總金額的指定百分比作為處理費用;
  2. 眾籌項目的初創收取申請眾籌的費用;
  3. 向投資者收取股權託管的管理費用;

股權眾籌涉及的風險

當然,正所謂「針無兩頭利」,凡事都有兩面,雖然股權眾籌這種方式可以讓投資者直接參與初創企業早期投資,但上面也提到,收益和風險是相對的,高風險,高回報。在理想情況下,若項目一旦成功,可達到多嬴局面,所得到的潛在收益將很可觀,但另一方面,失敗風險也極高,投資者也有可能損失全部投資金額。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個初創階段,本來金額相應而言較少,若人數較多,各人投入的資金將會較少,風險也會被分攤。就假設一個初創企業需要三十萬元作為起動資金,透過平台得到一百個人的支持,每人的付出為三千元,萬一出現最壞情況,也相對而言較容易負擔。

股權眾籌當中有機會涉及的風險也包括:

  • 初創企業倒閉

眾所周知,初創企業的失敗率是相當高的,由於往往新的概念的驗證和技術研究都需要一定時間,而在當時也未必能夠很快地被市場接受,很容易導致初創企業的倒閉,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 項目資訊有機會未完全披露

初創企業使用股權眾籌平台上發佈項目的資訊,可能是一份商業計劃書、一段影片、甚至一件初成品。各位有興趣的投資者也就只能在這些有限的資訊內一窺項目內容,國外的眾籌平台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一段介紹影片做得美侖美奐,好不精彩,但項目最後實現出來的效果卻差強人意,與項目最初形容的效果相距甚大。相比於傳統證券市場,投資者很有可能未有機會得到全部信息,而影響判斷。

  • 股權缺乏流通性

股權眾籌購買到初創企業的股權,由於缺少交易市場,往往變現渠道有限,而且初創估值較難評估,較難轉手,相比於傳統證券市場,股權眾籌的證券流通性相對較低。

  • 眾籌平台倒閉

眾籌平台也有機會出現倒閉、停止運作、欺詐的情況,從而令投資者損失。

  • 項目跨境風險

初創企業的目標市場很有機會不是澳門本地市場,而是外地,故項目會出跨境運作的情況,由於不同地區的法律制度有所不同,當出現任何負面情況,投資者較難保障自身權益。

  • 缺乏合理監督

在初創企業眾籌成功後,一般的眾籌平台很難起到合理監督資金去向的作用,甚至是產生收益後,各投資人的分配問題。

澳門法律問題

除了以上幾方面的風險外,個人認為最大問題在於本澳的法律層面。

眾籌換個說法,就是集資。而透過互聯網方式運營眾籌平台,屬於較新的融資方法,在澳門法例內應該未有針對訂明相關條例,但根據《澳門金融體系法律制度》規定,金融機構需在金融管理局登記及取得牌照,方可接受公眾存款。而金管局網頁上也有提供相關機構的清單資料。任何機構向公眾收取存款,無論利率多少,只要屬未經金管局發牌,就可能觸犯了《澳門金融體系法律制度》的“未經許可接受存款”罪,構成刑事犯罪,最高可被判處兩年徒刑。因此在澳門經營眾籌平台也應該需要先取得金融管理局發放的牌照。

涉及企業的股權眾籌,也會涉及到《澳門商法典》當中的條例。

個人認為,如在目前澳門的法律層面下,若非金融機構,要建立眾籌平台,而且涉及企業股權,肯定未能合法經營。

由於筆者並非專業法律人士,對澳門法律未必瞭解太深,也可能理解有誤,有緣讀此文並熟悉澳門法律的朋友,如發現問題,歡迎提供意見。

區塊鏈初創融資眾籌平台

上面提到,要設立初創融資眾籌平台風險也是相當多,不過如果使用區塊鏈技術結合初創融資眾籌,可以使得整個平台有合理透明化、並設有預防機制,問題也可一一解決。

區塊鏈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信任和資金監管問題,首先,眾籌平台可以以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形式營運,透過智能合約和共識機制,這樣就解決了第三方經營的信任問題,而資金流向也清晰可見,甚至當企業收益分紅,也能夠在平台上進行合理分配。上面提到風險,例如眾籌平台倒閉、缺乏合理監督也就不存在了。針對股權缺乏流通性的風險,也可以在鏈上建立股權二手買賣市場,增加股權轉讓的便利性。

區塊鏈技術也可以解決了項目的知識產權問題。有很多人會對公開自己的創業點子產生懷疑,怕被別人抄襲,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進行知識產權存證,當發佈在平台上,就能夠很好地保障了知識產權,當出現被侵權的情況,區塊鏈上的存證就成為一個有力的證明。

區塊鏈技術還能對融資企業的企業主進行信用記錄,企業主以往發生所有的眾籌紀錄和詳細資料都會被上鏈,當出現欺詐、企業倒閉等負面情況,也會在鏈上紀錄,成為後續投資者的參考和評估。

2018年,香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外表示,正向澳洲證交所學習區塊鏈系統結算交易,將要推出針對初創企業,規模較小的的「私人市場」(Private Market)。而這個以區塊鏈技術建立的中央資訊平台,紀錄初創公司資料如股東名冊及股權架構,以至股票登記和轉讓等,方便投資者查閱。由於不涉股權買賣,所以毋須證監會批准。

總結

對於目前澳門的初創企業來說,取得起步資的首輪融資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傳統的信用融資,對於澳門初創企業來說,困難相對較大。澳門的初創融資渠道也不外乎傳統的政府資助、銀行貸款、到外地尋找傳統風投機構、3F。而數年前也興起了眾籌的概念,亦有澳門本地的初創企業靠國外的眾籌平台成功取得起動資金。而近年也更衍生至股權眾籌,當中也有門檻低,積少成多,靈活快捷等優勢,但也其中有不少風險,而且投資風險也相當高。而區塊鏈的技術,就能夠很好地預防這些風險和以技術手段保障投資者的權益。因為如果能夠設有一個結合區塊鏈技術的初創融資眾籌平台,直接面向市場,相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優勢,更可提高本地初創企業的質量和競爭力。

相信最難解決的問題,應該就是澳門的法律問題。若法律不進行修改,這個"區塊鏈初創融資眾籌平台"概念亦很有可能將無在澳門推行。 其實可以參考外地的成功的相關監管法例,結合多方面的研究,進行大量的案例分析,吸取教訓,製訂適合澳門的一套金融科技法律。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澳門的互聯網金融科技仍未起步,相關的法律、技術人材配套也需要時間完善,近年鄰近地區,例如香港,已經在金融科技上奮發前行,澳門也提倡搞具澳門特色的特色金融,而且在政府近年也在大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如果能夠結合金融科技和青年創業,除了能夠有效為本地初創提高融資的成功率,更能提高澳門長期提倡的平台作用,甚至成為另一個特色金融產業。

The post 澳門可設區塊鏈眾籌平台助青年初創融資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923/blockchain-funding-for-macau-startup/feed 0
iOS 應用安全 – URL Scheme 跳轉劫持 https://www.samsonhoi.com/906/ios-app-security-url-scheme https://www.samsonhoi.com/906/ios-app-security-url-scheme#respond Wed, 31 Jul 2019 14:38:00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906 目前有很多 APP 應用都會使用到由其他 APP 提供的服務,例如大家經常會用到的微信登錄、Facebook […]

The post iOS 應用安全 – URL Scheme 跳轉劫持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目前有很多 APP 應用都會使用到由其他 APP 提供的服務,例如大家經常會用到的微信登錄、Facebook 登入、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等。

在 iOS 中提供了以 URL Scheme 的方法以喚起其他第三方 APP, 基本使用方法和實現代碼較簡單,在這裡就不再介紹。

而本文將會集中介紹於以 URL Scheme 跳轉到其他第三方 APP 時,由於 iOS 的機制問題,有機會出現 APP 被劫持的情況。

正常跳轉流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一般正常情況下,URL Scheme 的喚起流程,應用 A 以 B 的 URL Scheme 喚起 應用 B 並傳遞相關內容,然後在應用 B 中完成相應操作,再將數據透過 A 的 URL Scheme 返回並傳遞相關內容到應用 A。 這樣就完成了一個正常相互跳轉的流程。

跳轉問題

大家都知道,如果用這樣方式跳轉到其他 APP 應用,iOS 系統根據的是在應用的 info.plist 文件中自行定義的 URL Scheme (例如:weixin(微信), alipay(支付寶), fb(Facebook)......)及在 LSApplicationQueriesSchemes 中加入允許其他第三方指定應用喚起的 URL Scheme。

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手機中同時存在有兩個應用都使用相同的 URL Scheme,那麼原來應用喚起目標應用時,系統到底會先喚起哪一個呢?

由於 iOS 是封閉的系統,所以無法得知真實的 URL Scheme 優先級順序,但根據實驗可以得出
URL Scheme 的優先級:如果具相同的 URL Scheme ,則按應用的 Bundle Identifer 的優先級順序,而且 Apple 官方系統應用的 Bundle Identifer > 按應用的 Bundle Identifer 字母由 a 至 z 順序
所以,假如手機上存在一個惡意劫持應用 C,它使用與應用 A 相同的 URL Scheme,但是將 Bundle Identifer 設定得比應用 A更要靠前,這樣,會發生什麼情況?

 

透過這個方式,就可以成功地讓應用 C "冒充"成應用 A,而被 應用 B 喚起,同時 應用 C 亦會得到 應用 B 所傳遞過來的內容,完成內容截取的動作。

存在資料被篡改的風險

反過來,亦可以冒充為應用 B 進行劫持,讓應用處理結果透過到 惡意應用 D 進行篡改,送回給應用 A,完成偽造數據。想像一下,如果 應用 A 要喚起 應用 B 進行支付動作,那麼 應用 A 則會傳遞 訂單資訊(比如訂單編號、金額等的資料)給 應用 B,然後我們用 惡意應用 C 截取了這些數據及進行篡改(比如修改了金額),並重新簽名,接著再透過相同的方式,將篡改後的數據送回給 應用 A,那麼這樣就很危險了。

當然,現時很多大公司及較知名的應用,例如支付寶、微信等都已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處理,但亦有些應用經測試後,是能夠成功截取及篡改敏感資料的。所以可以得出使用 URL Scheme 喚起應用並傳遞內容,是不一定可靠的。

加固方法

以下有這幾種方法可以預防這種情況發生,根據實際需要使用其中一種或多種混合使用:

  1. 使用 KeyChain 傳遞敏感內容
    • iOS 的 KeyChain 是一種相對比較安全的儲存數據方式,可以透過在 XCode 的 Keychain Sharing 方法,在不同的應用中使用同一張證書,即可實現數據共享,很適合用作同一企業下不同應用之間的互通,比如說登入了 A 應用之後,使用同一張證書的 B 應用就已經自動登入了,這種效果,就是使用 Keychain 來共享及傳遞數據。更可以用 Keychain 配合 URL Scheme 方式來安全地傳遞數據,例如在 URL Scheme 中,傳遞的只是KEY,而非明文數據。
    • 當然,強烈建議即使使用 Keychain Sharing 的方式儲存或共享數據,也必須要先加密再儲存到 Keychain中。另外,當應用把數據寫入 KeyChain 後,即使被刪除了,數據亦不會消失。
  2. 對傳遞內容進行加密
    • 在傳遞數據前,應該先使用各種對稱或非對稱的加密算法對數據內容進行加密,同時更應該在應用中妥善保管密鑰和構造具混淆性的簽名方式,以免被進行惡意構造數據再進行重新簽名,以及還應該在服務器方面增加一些檢查機制,比如說核對一下返回的訂單內容(比如說簽名、訂單金額等)是否一致等等。
  3. 應用自我檢查[cce][[UIApplication sharedApplication] openURL:[NSURL URLWithString:@“[scheme]://checking“]];[/cce]
  4. 判斷系統中 URL Scheme 的順序

[cce]Class LSApplicationWorkspace_class = objc_getClass(“LSApplicationWorkspace”);

NSObject *ws = [LSApplicationWorkspace_class performSelector:@selector(defaultWorkspace)];

NSLog(@”openURL: %@”,[workspace performSelector:@selector(applicationsAvailableForHandli ngURLScheme:)withObject:@”[scheme]”]);[/cce]

總結

URL Scheme 無疑是一種很簡單地跳轉到第三方應用的方式,使用上雖然簡單,但是相對較容易地截取及篡改,如果原應用所調用及傳遞的數據是相對敏感的,應該先考慮以上幾種加固方法,以預防數據被截取,甚至被篡改再傳回原應用,達到欺騙原應用的效果,造成損失。所以如果需要在多個應用中共享或傳遞數據,個人還是相當建議搭配 Keychain 使用,它將能夠較好地保護數據,當然,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還者是搭配使用,在儲存敏感數據時,加密儲存和在應用中妥善保管密鑰和構造具混淆性的簽名方式是必要的。

The post iOS 應用安全 – URL Scheme 跳轉劫持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906/ios-app-security-url-scheme/feed 0
智慧澳門 – 試用智慧客流應用後的看法和建議 https://www.samsonhoi.com/887/macau_smart_travel_app_suggestion https://www.samsonhoi.com/887/macau_smart_travel_app_suggestion#comments Mon, 24 Jun 2019 01:22:38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887 近年訪澳旅客人數突破 3,000 萬,所以澳門每逢一到"五.一"、"十.一"等國內黃金週及節假日,傳統景點及附 […]

The post 智慧澳門 – 試用智慧客流應用後的看法和建議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近年訪澳旅客人數突破 3,000 萬,所以澳門每逢一到"五.一"、"十.一"等國內黃金週及節假日,傳統景點及附近街道都會被"逼爆",就以最熱門的大三巴牌坊為例,牌坊、牌坊前的樓梯、周邊街道均會被擠臃得水洩不通,大部份的旅客流量和交通壓力都主要集中在這一區,所以有見及此,澳門旅遊局早前與阿里云開發智慧客流應用,希望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預測主要熱門景點的旅客人流密度情況,用以分析本澳各景點的承載力及人流情況,從而方便旅客及相關業界安排行程。

我對於此舉當然是相當支持,故在旅遊局三月底剛推出這個應用的時候,就開始試用一番,應用推出至今大約三個月,在這段時間內,我亦有接待外地朋友來澳遊玩,算是親身見證過此應用在五一勞動節黃金週的實際成效,對於"智慧客流"應用,從一個從事資訊業界人士的角度,在此有一些看法和建議:

合理整合應用,增加訪問便利性

當時應用於三月底推出時,聽聞這個消息後,就先嘗試更新旅遊局"感受澳門" APP,然後在其中找這個功能,沒有發現。然後再到 App Store 及 Google Play Store 上搜尋"智慧客流"等關鍵詞一番,亦沒有發現。後來再細閱官方新聞稿才得知"智慧客流"原來是以手機網頁版的形式推出,同時只被整合至"論區行賞"APP中,所以最後我就打開了手機瀏覽器訪問了"智慧客流"的網址(網址:https://poimonitor.macaotourism.gov.mo/),而沒有再另外下載"論區行賞"APP。

作為一個訪澳旅客,是希望用最簡單直接、快捷的形式得到旅遊資訊。想像一下,要得到澳門官方所有的旅遊資訊,就需要分別下載三個應用。

這到底是方便旅客,還是令旅客更迷惑?第一次來澳的旅客應該下載哪一個?而哪一個 APP 當中會包括"智慧客流"的資訊?是"感受澳門"、"旅遊快訊"、"論區行賞"?然而對於大部份旅客來說,他們並不知道!

如果分別設立應用的原意是獨立區分功能,那麼"智慧客流"作為旅遊資訊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是否應該都分別各自加入到目前三個應用中,而非只加入其中一個?"智慧客流"作為一個手機版網頁,要加入應用並不困難。

訪澳最主要的旅客為中國大陸旅客,對於他們的日常使用習慣,也開始習慣使用微信小程序,掃二維碼即用,減少了下載新的手機應用程式,而且"智慧客流"應用目前是手機版網頁,再轉換到小程序,相對來說亦較簡單,所以亦建議為"智慧客流"部份增設微信小程序。

建議局方不妨考慮將旗下原來三個 APP、"智慧客流"應用頁面統一合理地整合為一個 "一站式澳門旅遊資訊綜合平台"APP,當中除了原來三個 APP 的資訊外,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周邊配套、特色美食等等的資訊,而且在 APP 中更要加入旅客投訴(如旅遊違規、無牌導遊、的士拒載等問題)。

整合後更可考慮增設微信小程序版本,或只增設"智慧客流"的微信小程序,以豐富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和使用體驗,增加用戶訪問的便利性。

加入熱力圖,增強數據可讀性

目前"智慧客流"的景點詳細介紹頁面中,擁擠度分別以不同顏色“舒適”、“相對舒適”、“輕度擁擠”、“擁擠”及“非常擁擠”作為區分,並加入該時段提示信息氣泡框,暫且尚算清晰。

其中有一點令我感到疑惑的是,

同一時間,在"首頁"部份,"議事亭前地"景點顯示為擁擠,顏色為橙色。

但在景點詳細介紹頁面中,竟然顯示為"相對舒適",顏色為青色。

同一時間、地點,但所顯示的擁擠度信息不一致,令我感到困惑,到時"首頁"的景點列表所顯示的擁擠是代表目前、全天平均、還是哪一段時間?

所以又令我產生了幾個問題:

如果所代表的是當前的擁擠度狀態,那麼"首頁"的景點列表和景點的詳細介紹頁面中,顯示是否不一致?

如果所代表的是全天平均的擁擠度狀態,那麼在首頁顯示的實際用途有多大?

如果所代表的是一段時間,那麼是否應該加入相應的提示?

這個部份確實令我感到疑惑,在景點的詳細介紹頁面中,顯示目前景點的狀態是"相對舒適",但如果只看"首頁"的景點列表狀態則顯示為"擁擠",那麼就很有可能錯誤引導旅客。

另一方面,建議可以考慮增設景點客流的熱力圖,將會更直觀和容易看清楚當刻各區的客流情況,效果類似如下圖:

此只為示意圖,圖片中的熱力圖數據均為模擬。

甚至可以在熱力圖的基礎上在下方再加入一條時間軸,用戶只需要拖拽時間軸便可更具體看到系統所預測各時段、本澳各區的客流情況,從而令安排行程上更方便。

Credits: Windy.com

應開放數據、業界協同創新

要將本澳要建設為智慧城市,開放數據是必要元素。就如我早前的文章《欲建智慧城市 澳門應開放數據》所述:「構建智慧城市,眾多智慧城市的創意應用必不可少,如果這些工作都只由政府獨力研發,達成真正智慧城市的時間將遙遙無期。個人認為智慧城市的推動不只應由政府一方發力,而是將數據開放至民間,讓更多有能力的業界、中小企、市民、獨立開發者等能夠加入參與,發揮大家的創意及專業知識,為共同構建智慧城市出一分力。澳門已在開放數據落後其他國家及地區多年,法例亦已過時,如再等待一些基礎設施落成後才繼續走下一步,屆時就太遲了,所以開放數據對於一個希望構建為智慧城市的澳門而言,實在是刻不容緩。」

相信當局為此應用已投入不少人手及資金研發,假若目前"智慧客流"應用網頁預測客流的準確性理想,建議當局能夠將各景點的客流數據接口開放,以便本澳各有能力的開發者能夠參與其中,共同善用這份"原材料",發揮創意和想像力,將同一份"原材料",結合其他部門的開放數據,創造出多樣創新想法和應用,透過善用旅遊大數據將社會效益最大化。

集中加強宣傳推廣,增加應用成效

2019-04-17  網站推出不足一月,共 791 名使用者,本地用戶佔過半數,一成六為內地旅客,其餘為香港及海外旅客。

文綺華稱,網站由三月二十六日開放至本周三(2019-04-17),共有七百九十一名使用者,過半數為本地旅客,一成六為內地旅客,其餘為香港及海外旅客。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

2019-04-17  智慧客流網站助分流? 旅客不知情 -澳亞衛視


資料來源:澳亞網

2019-05-04  網站推出一月多,迎來首個"五.一黃金週",共 2,665 名使用者。本地用戶共有 980 名使用者,佔 36.8%;內地旅客比例則上升至 35.2%;其餘 28% 的用戶為香港及海外旅客。

澳門旅遊局又稱,5 月 1 至 4 日期間共 2,665 人次使「智慧客流應用」,其中來自澳門的使用者有 980 人次,佔百分之 36.8、來自中國內地有 937 人次,佔百分之 35.2。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

綜上所有已知的報導和用戶使用量,首先可以知道"智慧客流"應用在推出初期因宣傳不足,令旅客不知道在此應用的存在,從而而導致使用率不高,但由於初期宣傳時間較短,所以可以理解。而過完整個"五.一黃金週",隨後旅客使用者比例正逐漸增多,而中國內地旅客有相當明顯上升趨勢,可見局方的宣傳開始產生效用。

不過宣傳推廣速度仍然相當緩慢,據局方的新聞指出

2019-04-19 旅遊局將透過手機短訊,建議旅客使用“智慧客流應用”了解澳門主要景點客流情況,作出合適的行程規劃安排,藉此引導旅客在客流高峰時段前往其他地區的景點。此外,旅遊局與澳廣視合作,於4月30日晚上9時至5月5日晚上11:59,透過澳門資訊頻道展示各景點預測人流狀況,供市民及旅客參考。旅遊局將與治安警察局繼續作出緊密配合,讓用戶透過“智慧客流應用”得知治安警察局實施的人流管制措施。

資料來源:旅遊局

可見在"五.一黃金週"前的宣傳大部份仍以手機短訊及傳統電視媒體進行宣傳推廣為主,使用人數只是一般。

因此在宣傳推廣方面,有以下幾點建議:

1.與國內熱門旅遊資訊平台、旅遊網紅等渠道合作

就目前,旅客知道到這個"智慧客流"應用的相關資訊時,大部份旅客已經到達澳門才得知。在現今互聯網的年代,大部份旅客,包括我在內,在旅遊出發前,都會在網上一些國內熱門旅遊資訊平台、旅遊網紅頻道,搜尋一些當地景點、交通等資訊,以便規劃行程,如果能在當時就能得知這個應用,就能更好地安排遊覽路線,到澳門後能夠暢遊無阻,達至"智慧旅遊"。而截至本文完成時,亦未見國內的國內搜尋引擎、熱門旅遊資訊平台、旅遊網紅頻道等旅遊宣傳渠道有提及這個"智慧客流"應用,故建議局方可與他們合作,宣傳成效相信會相當不俗。

2.增加戶外廣告,加入景點"智慧客流"應用展示牌

旅客來澳,最直觀就會看到本澳各邊境口岸周邊的戶外廣告、巴士站、各娛樂場的工作人員派發的宣傳小冊子,建議可以在這方面切入,適當增加本澳各邊境口岸周邊的戶外廣告宣傳、在各巴士站均加入"智慧客流"應用的二維碼、在各娛樂場的工作人員派發的宣傳小冊子中加入廣告宣傳,又或者直接在"發財巴"上推廣宣傳等等,宣傳推廣方式還有很多種。

另外,可以如同目前每個巴士站點中的巴士報站電子告示牌一樣,在各景點加入"智慧客流"應用客流電子告示牌,在當旅客去完第一個景點後,在主要出入口清晰看到其他景點目前的狀況,例如,旅客在離開當前景點時,看到下一個景點現在狀態為"擁擠",就很有可能會考慮改去其他較少人的景點遊覽,這樣一來,在技術可行,成效亦可提高。

總結

"科學施政、智慧旅遊"是澳門建設"智慧城市"其中重要的組成部份,旅遊業為澳門所帶來的龐大旅客群,為澳門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旅遊局推出"智慧客流"應用,透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預測主要熱門景點的旅客人流密度情況,用以分析本澳各景點的承載力及人流情況,從而方便旅客安排行程之舉,這個毫無疑問對澳門來說是很有價值的一個應用,對此我是相當支持的。而作為一個旅客,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當然希望能夠簡單快捷地得到值得信賴的旅遊資訊,官方提供的資訊尤其重要,但重點是要便民,個人較傾向建議將現有三個應用都合理地整合起來,增加旅客訪問的便利性,一個應用,解決大部份旅遊的問題。而且,在"智慧客流"應用中,更應加強客流情況數據的可讀性,用更具體、更直觀的表達方式,令到旅客更容易理解各個景點的實際客流情況,甚至可以加入熱力圖,一眼地直觀得知各區景點的狀態。善用這些大數據,更是一個重要的課程,局方已踏出"智慧旅遊"的第一步,是相當值得加許的,但同時澳門還有很多有能力的業界和市民,均希望使用這些寶貴的大數據,研發出更多實用便民的應用,建議局方應開放大數據,協力發展,共同創新。據早前的報導和實際使用,確實能夠幫助到旅客在澳門易容易安排行程,錯峰出行。但要是旅客不知道在這個"智慧客流"應用的存在,那一切"智慧分流"、"錯峰出行"就作用不大,所以除了不斷改進"智慧客流"應用在預測的準確性和增加實用的功能外,還更應加大力度投入宣傳推廣,以令旅客得悉有此"智慧客流"應用的存在,從而發揮"智慧客流"實際的效用。

The post 智慧澳門 – 試用智慧客流應用後的看法和建議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887/macau_smart_travel_app_suggestion/feed 1
區塊鏈 Blockchain – 比較 FISCO BCOS 與 Hyperledger Fabric https://www.samsonhoi.com/879/blockchain-fisco-bcos-hyperledger-fabric https://www.samsonhoi.com/879/blockchain-fisco-bcos-hyperledger-fabric#respond Wed, 08 May 2019 08:09:31 +0000 https://www.samsonhoi.com/?p=879 "Stop Trying Reinvent the Wheel"(不要重覆造輪子) 這句說話相信從事軟件開發的 […]

The post 區塊鏈 Blockchain – 比較 FISCO BCOS 與 Hyperledger Fabric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Stop Trying Reinvent the Wheel"(不要重覆造輪子) 這句說話相信從事軟件開發的朋友們一定相當熟悉,在軟件開發中,有時為了實現一個概念,未必要重頭開發,而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一些框架(Framework)或開源庫(Library),快速構建,實現需要完成的效果。

同樣地,要實現區塊鏈的應用(聯盟鏈或私有鏈),亦不需要自行由底層重新編寫區塊鏈,可以直接使用開源的框架,例如 Hyperledger Fabric、FISCO BCOS,如果出於業務或安全上的考量,更可以考慮直接移植現有較成熟的以太坊的代碼,基於這些代碼再進行修改成適合自身的區塊鏈系統,而 FISCO BCOS 起初就是基於以太坊再進行深度重構開發。

而且目前應用區塊鏈技術最多、較成熟的都是在金融行業上的應用,由於金融行業對於交易速度、數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較高,所以一些解決行業特點的區塊鏈框架也應運而生。

Hyperledger Fabric

Hyperledger Fabric (以下簡稱"Fabric")是一個企業區塊鏈通用框架,主要為採用模塊化架構的區塊鏈應用及解決方案提供開發基礎,追求模塊化(Modular)、擴展化(Scalable)、安全化(Secure)。Fabric 可以令共識機制(Consensus)、會員服務(Membership Services)等"組件"可被即插即用(Plug-and-Play)。而在 Fabric 中的智能合約則可以透過"Chaincode"實現。而對開發者的區塊鏈的方面知識要求不高,大部份的工作都已經由SDK負責完成。

詳細介紹可參閱我早前的文章:區塊鏈 Blockchain – Hyperledger Fabric

FISCO BCOS

FISCO BCOS 官方 Github

根據官方介紹,FISCO BCOS 起源於2016年中,中國國內的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簡稱金鏈盟)當中由深圳金融科技協會、騰訊、華為、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京東金融、深證通等二十多間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共同發起成立,成立後著手研發為金融行業深度定制的開源區塊鏈框架 。

FISCO BCOS 是基於以太坊進行深度重構開發的聯盟鏈框架,並且將公鏈以太坊的共識機制改為 PBFT/RAFT,並提供系統合約實現節點管理,而且 FISCO BCOS 將以太坊的 Ether 去除,達至無代幣 Token 的區塊鏈,在生成區塊時不會發行和獎勵代幣,所有資產都是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而智能合約和交易,都是基於以太坊。而且為了解決性能和安全問題,FISCO BCOS 對 Global Trie 進行了改造,使用多鏈並行技術解決熱點帳號問題,並且提供一種名為 AMOP 的 P2P專用通信協議。

接下來簡述一下 FISCO BCOS(以下簡稱"BCOS")中幾個特性:

1. 多鏈並行

BCOS 支持多鏈和跨鏈技術,而且可以並行計算,這樣一來可以除了能把不同業務之間的數據相互隔離,有需要就透過跨鏈技術通訊,大大提高整個系統的性能。

多鏈:即一個節點可以運行多條鏈,可以理解為每條鏈都有獨立的賬本,不同鏈之間相互獨立,並行執行,互不影響。

跨鏈:即可在多條鏈之間相互通信,但不同業務之間產生聯繫,產生價值。

2. AMOP 鏈上信使協議

為了解決金融機構的內外部網絡環境構結複雜,從而導致機構之間直接通知的難度增大,速度慢的情況。BCOS 提供了一種專用的 P2P專用通信協議 AMOP 鏈上信使協議 (Advanced Messenger On-chain Protocol),主要是用以提高在鏈內跨機構節點之間的通信效率,並在鏈上和鏈下提供交換接口及容錯機制,提供點對點的快速直接通信,繼而可以實現更多複雜的應用場景。

可以看出 BCOS 希望透過 AMOP 協議,突破鏈內的機構之間因網絡環境和系統架構不同的難題,讓機構彼此之間可以直接溝通,而不需要每次的交易協商都上鏈,而是在雙方直接協商得出結果後,才發起交易,寫到鏈上確認。這樣一來可將重要且需要鏈內所有機構共同記錄的交易才放在鏈上,減輕壓力,提高效率,並且兼容原有業務。

3. 群簽名和環簽名

在安全加密方面,BCOS 實現了群簽名和環簽名鏈上驗證的功能:

群簽名 - 群簽名鏈上驗證簽名時,機構內的成員僅可以獲取簽名者所屬的群組(某個公司或部門),但無法得知簽名者的身份,這可以保障了成員的匿名性和簽名的不可篡改性,但是,監管方面仍可以通過可信的第三方追踪簽名者的信息;

環簽名 - 有些使用場景會使用到環簽名,比如匿名投票。機構內的成員可以對投票信息進行環簽名,然後通過可信機構將簽名信息和投票結果寫到鏈上,而其他人如果要在鏈上鏈證簽名的時候,只可以獲取發佈投票到鏈上的機構,但無法得到投票者的身份信息,這樣一來保障了投票者的身份匿名,而且與群簽名不一樣的是,環簽名可以徹底隱藏簽名者的身份。任何人都不法追踪到簽名者的身份。

4. 權限模型 ARPI

BCOS 為了對聯盟鏈的準入許可、安全性、隱私等多方面的要求,強調了"權限"和"控制"的理念,並引入了CA證書以用之有效管理用戶和分配權限,提出ARPI(Account—Role—Permission—Interface)的權限控制模型,亦即帳號-角色-權限-接口。在這個模型中,賬號和角色的對應關係為N:1,即一個賬號(個人或組織)只能對應到一個角色,但一個角色可以包含零個到多個賬號。在實際操作中,同一角色可能有多個賬號,但每個賬號使用獨立且唯一的公私鑰對,發起交易時使用其私鑰進行簽名,接收方可通過公鑰驗簽知道交易具體是由哪個賬號發出,實現交易的可控及後續監管的追溯。角色與權限的對應關係為N:M,即一個角色擁有多個權限的集合,同時一個權限也能被多個角色所擁有。ARPI模型中權限粒度將細化到合約的接口級別,即一角色下的賬號如擁有某個權限,則能調用該權限下智能合約的一個或多個接口。

比較社區成熟度

Fabric 和 BCOS 兩個都為開源項目,眾所周知,活躍的社區生態對於開源項目來說是非常重要,能夠確保項目能夠可持續地健康成長。

對於 Fabric 而言,已是在區塊鏈領域內深耕多年,非常成熟的開源項目,而且具有一個國際化且活躍的開源社區,加上項目目前已有過千個成員和兩百多家企業,不論線上或線下的活動也經常開展。

截止撰寫本文(2019年5月),Hyperledger項目的企業已達至 258 個,包括金融、制造、科技等各行業,除了大量國際知名的企業外,當中甚至不乏大量中國企業,包括百度、小米、阿里巴巴、華為、H3C、華大基因、招商銀行等等。

Hyperledger 成員清單

而 BCOS 作為後起之後,目前亦已有過百家中國企業參與。首批成員包括:博彥科技、華為、深證通、神州數碼、四方精創、騰訊、微眾銀行、越秀金科。 根據官方2018年年度報告,金鏈盟的成員已覆蓋32座城市,在原有的銀行、基金、證券、保險、地方股權交易所、科技公司、行業協會的基礎上,加入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合共117家機構,8個行業,成員全部均來自中國。

FISCO BCOS 成員清單

在社區生態方面,Fabric 比起 BCOS 的國際化程度較大。

跨鏈-通道和多鏈

在 Fabric 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 通道 Channel,通道是 Orderers 所提供的服務,每個通道相當於一個業務載體,就始訂閱消息一樣,只要加入通道的節點彼此間都可以共享信息。這就相當於一種信息隔離的做法,而 Fabric 中每個通道都相當於一條鏈,如要跨鏈亦即是跨通道,不過,Fabric的跨鏈並不完善,因為不支持跨鏈路由、跨鏈事務,只能夠讀取,是一種純料邏輯上的隔離,用於區分不同的業務邏輯。

而 BCOS 從設計之初就是明確地確立多鏈的設計,同時在官方文檔中也建議按不同的業務邏輯拆開不同的鏈,與 Fabric 不同的是,BCOS 採用多鏈之後,它支持跨鏈路由、亦支付跨鏈事務讀寫,而這些跨鏈操作都是基於網絡址址完成,相比之下,在擴容和跨鏈上會較 Fabric 做得較好,一般而言,採用多鏈的效率會高於單鏈,而在實在測試中,BCOS 的交易吞吐量亦高於 Fabric。

不論是公鏈、聯盟鏈,交易性能、跨鏈技術都是大家熱切關注的問題。Fabric 和 BCOS 各自都有一些技術去解決,但當然各自也有優缺點,Fabric 的通道實現較簡單,支持跨鏈讀取,但不支持跨鏈路由、跨鏈事務,另一方面,BCOS 設計之初已確立多鏈設計,雖然支持跨鏈操作,但設計上的複雜度相對而言較高。

智能合約更新

Fabric 和 BCOS 實現智能合約升級或部署新的智能合約時,方式有所不同。

Fabric 由於是使用 Docker,當實現智能合約升級或部署新的智能合約,所有鏈內的機構節點全部都要人手安裝部署一次,所以每次變動時,都需要人手確認,當然,對於聯盟鏈內的機構來說,為免業務出錯導致損失,這可說是一種保險方式,但相對而言,智能合約的靈活性就會較差。

BCOS 由於是基於以太坊二次開發的平台,同樣地是使用EVM沙箱機制來運行智能合約,當部署新的智能合約上鏈後,大家也可以直接使用,而不需要人手操作。而且,BCOS 的智能合約的語言也是 Solidity,在移植以太坊上已被驗證的智能合約,可說是相當方便,鑒於過去以太坊上對 Solidity 的效率,BCOS 也提供了一個橋接 Solidity 和 C++ 的接口,如對效率有很高要求的可以使用 C++ 編寫,提高效率。

總結

以上是 Fabric 和 BCOS 的一些特性、社區生態的基本介紹和對比。

簡單來說,如果鏈內的機構數量相對較穩定,合作模式較少變動,而如在線下達成共識容易,可以選擇成熟的 Fabric。如果鏈內的機構數量相對較多,合作模式變動較頻密,尤其業務是金融行業且使用環境在中國國內的時候,FISCO BCOS 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Fabric 目前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國內外不少大型知識企業和機構都在使用,定位為國際化,具有領先的先發優勢。而FISCO BCOS 作為一個後起之秀,亦正急起直追,國內也有不少大型企業和機構加入使用,對 FISCO BCOS 作為一個自主研發國產的區塊鏈底層框架而言,定位相當清晰,除了做了很多符合中國國內需要的獨特設計外,它也支持國密(國產密碼學標準),這對在國內的金融行業來說非常重要,而要在 Fabric 中更改加解法算法至國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說 FISCO BCOS 是一個專為中國打造的區塊鏈框架也不為過,由於金融行業目前是區塊鏈技術應用最多的領域,在戰略上它的出現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個人比較在意的一點是,FISCO BCOS 雖然是基於以太坊深度開發,修改及增強了很多功能,但是在權限控制方面顯然是有點問題,在 FISCO BCOS 的權限上存在 鏈超級管理者(上帝帳號)的角色,它具有鏈上所有權限,例如可以給用戶分配角色,分配權限,分配操作權限,而系統合約的執行也是需要由上帝帳號執行。

對於區塊鏈設計的原意,去中心化來說,FISCO BCOS 更像是一個中心化的底層區塊鏈框架,有點偏離了區塊鏈的初衷。如我上面所述,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只有最適合自身業務的要求而所選用的技術,在目前來說,在區塊鏈技術領域內,"不可能三角"依然存在,未必能達到面面皆優,為了提高性能和安全性,而放棄去中心,是一種選擇。

當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止於金融領域的應用,為了加速各個行業區塊鏈技術的推廣,快加落地實際應用,使用現有框架當然是一種較優的做法。但是,在使用這些區塊鏈框架前,要對這個框架的底層起碼要心裡有數,知道其特性和一些特殊的設計,在為企業部署區塊鏈業務時才能得心應手。

Hyperledger Fabric 和 FISCO BCOS 各有其特性和優缺點,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而是要按照自身業務的要求而選擇適用的框架。

參考文章:

FISCO BCOS 官方文檔

淺談聯盟鏈以及對 Hyperledger、 Corda、FISCO BCOS 的比較

起「底」聯盟鏈:FISCO BCOS 與 Fabric 之較

The post 區塊鏈 Blockchain – 比較 FISCO BCOS 與 Hyperledger Fabric first appeared on Samson's Blog.

]]>
https://www.samsonhoi.com/879/blockchain-fisco-bcos-hyperledger-fabric/feed 0